台企啟示錄

編者的話

當下台灣地區科技業的危機可謂舉目皆是。看看台灣的驕傲——宏、HTC一敗塗地的業績就知道了。不僅是PC、智能手機,在芯片、麵板、代工等領域,原本享譽全球的台灣科技業亦頹勢漸顯,“入侵者”三星正在圖謀上述市場,而台灣企業卻節節敗退。

扭轉敗局對台灣至關重要,科技業出口總額超過一千億美元,相當於台灣的GDP的五分之一。麵對競爭,台灣科技業如坐針氈,惟有保持靈活和創新,才能避免日企的前車之鑒。

驚恐之下,台企甚至與對抗三星的日本和美國企業組成了聯盟,以期捍衛市場份額,並提振業績,不過這些策略並不明顯。在智能手機領域,HTC已讓位於三星,在競爭中舉步維艱。而在另外一個戰場半導體行業,三星已將存儲芯片,延伸到利潤更豐厚的領域。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將其視作“可怕的對手”。鴻海亦飽受困擾,由於無力與三星展開資本競爭,揮金如土的麵板業務困難重重。

台灣科技業集體陷入低穀,除了受困於激烈的行業競爭之外,也與調整動作緩慢,輕視競爭對手有關。台灣企業高層往往無法準確掌握在台灣市場之外的真實情況,對於競爭力、品牌影響力過於樂觀——宏、HTC都曾希望在營銷、品牌、設計方麵提升產業附加價值轉型高端品牌,但並未成功。而此時,勁敵三星卻已取代日本品牌在國際市場大放異彩,而中國大陸則以龐大內需市場為基礎,已培養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同業者。

飽受詬病的還包括台灣企業貌似國際化,但本質仍為台灣化的管理方式,其高層多為台灣人,在內部晉升機會上,台企亦很難做到一視同仁。人才拖累使得台企競爭力大打折扣,無法融合當地團隊——群體相似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與工作經曆,往往使“台幹”擁有過於類似的觀點和判斷力,在新市場、新業務的決斷時往往缺乏多維度、高含金量的創新魄力。

與產業雷同、發展程度相近的韓國相比,同為供應鏈,台企的技術層次與含金量也遠遜於韓企。2011年,斯坦福大學教授Kraemer在一篇名為《蘋果的iPad和iPhone誰分到最多價值?》的論文中分析蘋果全球供應鏈如何分享由iPad與iPhone創造的價值。結果是在iPhone4中,蘋果獨享58.5%的利潤,台灣隻有0.5%,韓國為4.7%,是台灣地區的9倍。在iPad中,蘋果占30%,台灣地區占2%,韓國為7%。如此巨變並非頃刻之間。十餘年前,歐美半導體及硬件廠商紛紛拋售其業務,而台企業績則“步步高升”。而當前者逐漸將資金、資源遷移至互聯網、軟件、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新興行業時,後者仍在電腦、半導體等領域固守陣地——集中在特定的硬件領域,但悲哀的是從整個信息產業鏈來看,它隻是一小部分。

如此一來,台灣雖擁有硬件製造優勢,但卻無法與新一輪網絡、軟件的創新潮產生互補,甚至幾乎錯過這一風潮。盡管仍在創新,但在一片迷霧中,其創新方向和速度卻未能跟上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