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立秋(1 / 3)

在節氣養生上,我們是非常重視“四立”這四個節氣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可以說每個“立”都意味著季節的開始。而立秋,其實就是秋天的開始。

很多朋友在夏天的時候會非常盼望秋天的到來,因為夏天天氣很悶熱、很難受。但是到了立秋我們往往會發現,天氣依然很悶熱。為什麼呢?因為立秋還沒有進入真正的秋天,它其實還處在一個比較特殊的時候,那就是長夏。雖然在節氣名上帶個“秋”字,但它還屬於夏秋交替的過渡時期,所以這段時間的氣候依舊以悶熱潮濕為主。

立秋時節防濕氣

立秋這段時間,很多朋友都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身體濕氣很重,或者是腸胃功能很差。為什麼呢?因為脾胃最怕濕氣。一旦濕氣重,胃口就會很差,所以到了這段時間很多朋友都會吃不下東西,這就是受了濕氣的影響。在養生上,濕氣是一種非常不好的毒素,會導致身體產生很多問題,所以我們一定要在這段時間做好祛濕的功課。

體濕檢測小技巧

那怎麼知道自己身體內有沒有濕氣、濕氣是不是過多呢?我們可以自我檢測一下。濕氣重的人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黏”。哪裏黏呢?第一是嘴巴。早上起來時嘴巴裏麵比較黏,舌苔比較,口氣有點重,甚至有痰,這就是濕氣重的一個表現。第二是出汗。這段時間如果出汗會覺得汗液有點黏、味道比較重,這也是濕氣重的一個表現。第三就是看大小便,小便偏黃,氣味比較重,大便粘在馬桶上怎麼衝也衝不幹淨,這都是體濕的一個重要表現。

如果出現這些狀況,一定要注意祛濕。尤其在立秋這段時間,正是濕氣的高峰期,如果不注意祛濕的話,濕氣鬱結在體內,就會導致身體滋生各種炎症,所以我們也講濕性體質其實就是炎症體質。

脾胃經拉伸祛濕法

那麼怎麼祛濕呢?一定要記住兩條經絡,第一條是脾經,另一條是膀胱經。我們先來看脾經。我們講脾主運化水濕,如果脾胃功能正常的話,就能把一些多餘的濕氣代謝出去。而如果一旦脾虛,濕氣就會鬱結在體內形成水腫。很多女士早晨起來會發現眼皮是腫的,這種腫眼泡的現象其實就是脾虛的一種表現。還有些人會發現自己的舌頭有點胖,舌頭兩邊有齒痕,這些也都是脾虛的表現。因此,在濕氣重尤其是在長夏的時候,我們要做好健脾祛濕的功課。

脾經經過大腿內側,在偏向於大腿內前側的位置。脾經和胃經是相表裏的,所以在長夏這段時間裏,一定要多鍛煉脾胃經。鍛煉脾胃經的動作很簡單,我們接下來學習兩個動作。通過這兩個動作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來增強脾胃經的功能,提升脾胃運濕的功效,排出體內的濕氣。

第一個動作叫戰士式。首先讓我們站到毯子的一端。重心先放在右腿上,把左腿向後撤開一大步,後麵的左腳用力蹬地。然後雙手叉腰,注意叉腰的過程中,兩個肩膀要保持在一條直線上。接著呼氣的時候把髖部向下壓,使前麵的右腿彎曲。有的朋友在做的過程中身體會往前趴,這樣不太好,要保持身體的直立。兩個肩膀往後展,把背伸直,髖部往下沉,後麵的腳要用力蹬。這樣的話我們兩條大腿的前側都會受力,這裏就是脾胃經的位置。

如果緊張的話可以把髖抬高一點,如果輕鬆的話我們接著做動態的練習。呼氣的時候髖往下沉,慢慢地向下沉,剛好沉到大腿和地麵平行的位置就可以了。吸氣的時候慢慢地抬高髖部。慢慢來,呼氣下沉,吸氣抬高,幅度不要太大,如果難以掌握平衡的話雙手可以扶牆或者扶著椅子來做這樣的練習。這是第一個動作,叫作戰士式。

大概做10個呼吸左右,我們把身體向前趴下,雙手扶地,使後麵的左腿跪在地麵上,腳背壓地,再把背抬起來。這個動作很形象,它像騎馬的動作,所以我們把它叫作騎馬式。在騎馬式的基礎上雙手扶著膝蓋,手輕微地推動身體,使身體向遠處拉直,然後髖向下沉。這樣向下沉的過程中就會拉伸到大腿前側,而這裏就是脾胃經的位置。

我們還可以做動態的練習,隻不過這個幅度要盡量地小。吸氣的時候可以放鬆一點,呼氣的時候讓我們把髖垂直向下壓。吸氣放鬆,呼氣髖部垂直向下壓,這樣逐漸地去拉伸,幅度不要太大,自己掌握,每一次呼氣時髖都要向下沉,這樣對大腿前側的脾胃經有一個很好的拉伸作用。記住這兩個動作,一個是戰士式,一個是騎馬式,我們做完左側後,可以把左腿抬起收回還原成直立姿勢,然後換右側進行練習。

立秋不妨多刮痧

要想祛濕,先健脾,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尤其到了長夏,濕氣很重,人的脾胃功能是最弱的,我們要調節一下脾胃機能,則要先強化它們的經絡——脾經和胃經,這是祛濕的第一步。立秋要想祛濕,除了鍛煉脾胃經以外,還要再疏通另一條經絡,它是祛濕排毒更重要的一條經絡,這條經絡可能很多做過刮痧、拔罐的朋友都很熟悉,就是膀胱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