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是侍衛司軍司馬吳奮和秣陵郡司馬崔冰率軍護送大喬一行。當然,桓階和弘谘也一同隨行。
桓階騎在馬上,心裏卻在想著別的事情。
作為一個有著敏銳直覺的老官僚,桓階自然是能夠看的明白,孫策此次的不同尋常。
仔細想想,似乎前來迎接大喬的臣屬,可沒有一個是和吳郡四姓有關的。
如此一來,似乎就要了然許多了。
前些日子,才剛剛公布沒多久,秣陵書院考試第一名乃是吳縣陸氏的陸議,人們當時還議論紛紛,果不其然,孫策這接下來就是好大一巴掌。
有關於吳郡四姓在江東龐大的勢力,桓階作為一郡太守,那是深有感觸。
秣陵郡,對於孫策來說,就像東漢王朝的司隸一般。
可就是在這般重要的秣陵郡裏,從上到下,每個衙門裏都有幾個書辦佐吏能和吳郡四姓扯上關係。
書辦佐吏雖然隻是小吏,卻能夠掌握很多消息,甚至有時能夠掣肘官員辦事。
顯然,孫策對於吳郡四姓的龐大勢力,是極為不滿的。
成熟的政治家,始終信奉的真理是妥協!
許多人浸淫官場多年,卻領悟不到妥協二字。
孫策對於妥協倒是領悟頗深,桓階對此常常是佩服不已。隻要看看孫策入主江東一來的一係列動作,就能明白,孫策的政治手腕不是一般的強。
這一次,又是孫策對吳郡四姓的一次打擊。
或者說,孫策每一次納妾,都是一次重要的政治行動。
吳侯麾下的文臣武將,被孫策一次次的分化結合,形成了一個個小的準利益團體,卻又全部依附於孫策而存在。
桓階是長沙人,是當初孫堅任長沙太守時的故吏。說起來,桓階與黃蓋等人屬於一個小圈子。
而他們的這個小圈子,和吳郡四姓也是有矛盾的。
換句話說,這是老勢力和新勢力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既然孫策明令他們前來迎接這位喬夫人,那麼桓階自然也樂得為這位喬夫人搖旗呐喊,助助威。
大喬坐在精巧的馬車裏,靠在軟墊上,揉了揉額頭。
她是聰明人,官家貴女,自然懂得要比平常家女子多一些。孫策的用意,她多少也猜出了一些,心中自然會有不喜,可是她也明白,這豪門裏的齷齪事本就不少。
既然已經卷入進去,或者說她自己心甘情願的跳了進去,那就怨不得別人。
孫策想要利用她,狠狠的壓一壓吳郡四姓的氣焰,那她為什麼不能給自己娘家奪取一些利益?
以皖縣喬氏一家,自然不會是吳郡四姓的對手。
可若是再加上舒縣周氏呢?若是再加上前來迎接自己的這群文武呢?大喬在心裏暗暗想著。
然而周氏憑什麼幫自己?就因為同時淮南士族?
或許可以把妹妹嫁給周瑜。大喬的腦海裏突然冒出了這麼一個大膽的想法!
是啊,把小喬嫁給周瑜,那麼喬氏和周氏就緊緊的連在了一起,周瑜不幫自己幫誰?
況且,據大喬所知,周瑜乃是孫策的義弟,孫策對周瑜的信任甚至超過了親弟弟,或許孫策會同意呢?
如若真如自己所想這般,還可以將那樁可能的醜事掐死在萌芽中,豈不是一舉兩得?大喬在心裏暗暗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