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比竇娥還冤,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劉繇去世的根本原因是他身體本來就不好,再加上他是山東人,跑到江西這種地方,水土不服是必然的。這一病,他又不是二十歲的壯小夥,四十多歲的人了,拖的時日有些久,便一病不起。
再加上,笮融這個二五仔的叛亂和劉表這個小人的陰招,本就有病在身的劉繇一命嗚呼也就不奇怪了。
孫策明白這一點,華歆和孫邵也明白,包括劉雲和劉基也明白。
否則,他們也不會出來迎接孫策。
孫策兵鋒雖然銳不可當,可也不至於讓孫邵、劉雲和劉基等劉繇的兒女一同迎接。
當然,這也要歸因於劉繇最後的遺言。
劉繇臨死前,抓著女兒劉雲和兒子劉基的手,看著自己剩下的唯一親信孫邵,留下了他的遺言:“孫討逆雖非漢室忠臣,卻是一時豪傑,其勢不可擋也。”
隨後,劉繇仰天高呼:“大漢氣數將盡矣!”
言畢,劉繇淚流滿麵,不一會兒,便氣絕而亡。
正是因為劉繇的遺言,孫邵才能夠毫無芥蒂的前來迎接孫策。
這代表著一種態度,一種願為孫策效力的態度。
對於這一點,孫策還是很開心的。
東吳的第一任丞相就是孫邵,可見其才!雖然孫策看不起孫權的打仗水平、領兵能力,不過對於孫權的識人之能還是很認可的。
華歆和孫邵,以及劉繇的子女一同在南昌城外迎接。沒過多久,孫策便到了。
孫策見此陣勢,便知道這事成了。
豫章大局已定!
“華歆(孫邵)拜見將軍!”兩人見一身甲胄的孫策下馬走來,趕忙躬身拜見。
孫策見此,急忙小跑幾步,扶起兩人。
“子魚、子召,你二人不必多禮!”孫策微笑著說道。
頓了一下,孫策又繼續說道:“你二人有此義舉,策不勝感激,請受我一拜。這一拜,是代表豫章百姓。”
說罷,孫策便拱手深深一拜。
孫策此舉,當然是有深意的。如此一來,便代表著孫策兼並豫章郡的合法性。
不管事情的本來麵目怎樣,孫策如此說,便是為這件事定下了基調。沒有人會去戳破,起碼現在不會有人戳破,更不會有人當麵戳破。
等到時間久了,事情的本來麵目自然會被人忘記。
也許等到數百年後,史書中會如此記載:“建安元年秋,豫章太守興義舉,奉討逆將軍為主,將軍大喜!”
煌煌華夏數千年,有多少曆史真相被隱藏在故紙堆中,也許已經永無重見天日的那一天。
孫策是統治者,出於統治的需要,他當然要美化自己,或者說,史書要從統治者的角度出發,要從宏觀的曆史大潮來記敘。
萬一,孫策日後成了開國帝王,那麼華歆與孫邵今日此舉,可不就是義舉嘛?
而且還能體現出二人慧眼識主,順應了曆史潮流。
(第二更,求收藏。收藏又跌了,淚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