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幸運的是,張碩戰死,江夏水軍要恢複士氣,還得需要一段時間。
接下來該怎樣,徐盛有些猶豫。
他有心命水軍撤往彭澤,卻又不知道孫策是什麼想法。
彭澤都督府參軍張玄,顯然看出了徐盛的猶豫。
於是張玄輕聲提醒道:“都督改向主公彙報軍情了!”
徐盛聞言,立刻明白了過來。
隻見徐盛讚賞的朝張玄點了點頭,開口說道:“先發鴿信,將戰況簡單彙報。”
頓了一下,徐盛又繼續道:“至於發往彭澤的詳細軍報,有勞清虛幫我代筆了!”
張玄自然明白徐盛之意,微笑頷首應承下來。
張玄乃是從事祭酒張紘之子,名副其實的官二代。
不得不說,在哪一個時代,官二代總是會比別人有更多的特權。
尤其是在漢末這個時代,出身異常重要。
孫策若不是大名鼎鼎的孫堅之子,誰會鳥他?馬日磾又怎麼可能給孫策加官進爵,江東士族又怎會臣服?
說到底,不過是孫堅當年打下的名望,殺下的威風,留下的人脈。
當然,孫策的個人努力也是很重要的。
若是孫策自己不爭氣,也不可能短短數年間便整合了大半個江東,雄踞東南。
在如今的江東利益集團中,官二代這個群體已經逐步凸顯出來。
比如說馬日磾的兒子馬忠便剛剛升任為宛陵郡郡丞,張昭的兒子張承如今是吳郡長水縣縣令兼幕府司鹽長史,張紘的兒子張玄則是彭澤都督府參軍。
徐盛原本以為張玄這個人能力並不算出眾,隻不過因為他的父親乃是從事祭酒張紘,才得以出任彭澤都督府參軍一職。
畢竟張紘乃是孫策手下排名第二的文官,位置極為重要。孫策怎麼著也要給張紘一個麵子。
不過,當徐盛看完張玄一蹴而就寫好的軍報之後,不得不承認,自己小看了張玄。
抱有同樣想法的還有孫策,當孫策收到軍報之後,他開始驀然沉思。
第一,孫策小看了張玄。
果然,能夠在史書中留名之人,都不可能那麼簡單。即使張玄的名字之所以能夠出現在《三國誌》之中,隻是因為他是張紘的兒子。
第二,孫策在考慮是否將水軍撤往彭澤縣。
張玄並沒有在軍報中明確提出將水軍撤往彭澤縣,隻是詳細說明了水軍的戰鬥過程和戰鬥結果。
根據這份軍報,孫策的結論是有兩點。
第一,江東水軍之所以不能敵過江夏水軍,最重要的是數量上的差距,其次才是士卒的經驗問題。
第二,新型的輪船在水戰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卻無法達到左右戰局的程度。
孫策沉思良久,無法做出決定。
從性格上講,孫策是一個絕不服輸之人,他難以做出讓水軍撤退的命令,即使這個命令可能是正確的。
孫策考慮的另一個問題是,撤回水軍之後,柴桑的守衛是否會受到影響?對接下來的戰局又會有多大的影響?
(第一更。關於上架的投票發出來之後,收藏竟然開始掉了。太受打擊,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