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劉繇此時手下確實是缺乏人才,也就使得笮融這種小人上位,竟然一下子掌握了5000兵馬。
卻說笮融此人一向篤信佛教,說起來在漢末也算是佛教領袖級別的人物。
然而,笮融雖然信佛,卻毫無任何的憐憫仁慈之心。
笮融在豫章大肆征發民眾百姓修建廟宇,搜刮金銀修建佛像。
如此一來,笮融自然招致了豫章百姓的不滿。
於是乎,笮融便被告到了劉繇這裏。
劉繇自戰敗之後,便心灰意冷,整日裏尋歡作樂,身體也很快垮了下來。
笮融的暴虐劣行被劉繇知道後,劉繇大怒。
劉繇正準備派兵捉拿笮融,卻沒料到笮融先反了。
笮融此人本就心有反意,當初入豫章之前,就曾經提議過投奔劉表,以與孫策再戰。然而,他的意見並未被劉繇所接受。
自那時起,笮融就認為跟著劉繇已經沒有前途和希望了。
當然,笮融的判斷確實是正確的。
可是,笮融萬萬不該做出改換門庭的背主之事。
劉表招攬劉繇不成,便將主意打在了劉繇麾下文武的身上。
孫邵為人忠信,曾經做過孔融的功曹,被孔融稱作“廊廟才”,如此人物自然不會被劉表所拉攏。
至於許邵,更是名滿天下之人。與其兄許靖共創“月旦評”,乃是漢末時期數一數二的風流人物。許邵的德行操守也一向為人所稱道。許邵的堂兄許相,因為諂媚宦官,所以官至三公並封侯,他多次派人請許劭,許劭以許相沒有德行為恥,始終沒有去看他。如此之人,怎麼可能被劉表和笮融所拉攏?
至於華歆,作為名滿天下的大儒,更加不可能做出那等齷齪之事。
算來算去,也就隻有笮融了。
笮融本來就想要跳槽,劉表這麼一拉攏,兩人自然是一拍即合。
說幹就幹,笮融反叛之初,那聲勢倒是很大。
不過隨著劉繇的大怒,笮融的叛軍很快被遏製住。
劉繇雖然幹不過孫策,可是你笮融算是什麼東西?盛怒之下的劉繇,很快表現出了一方諸侯所應有的素質,迅速的調兵遣將、安撫百姓。
同時,孫策還專門寫了一封信,派人送往襄陽,好好羞辱了劉表一番。
劉表看過劉繇的信之後,一時無言,竟然躊躇了好幾日未曾給笮融派遣援兵,從中可見劉繇言辭之犀利。
也正是靠著這幾日時機,劉繇命孫邵迅速領兵大敗笮融。
戰敗的笮融,驚慌失措之下逃亡山林,躲在了他於山中修建的一座寺廟中。
卻不料幾日之後,在寺廟中的金身佛像前,笮融被奮起的百姓所分屍。
好不容易解了一口惡氣的劉繇,命人將笮融的頭顱砍下,裝進箱子裏,送往襄陽劉表處。
自這之後,為了臉麵考慮的劉表這才消停了下來。
不過,劉繇的身體狀況也自此更加不堪,很快重病不起。
正是因為劉繇的重病不起,孫策才可以放心的調動鄱陽郡郡兵。
(第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