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漁民義務救助隊:7年內救起180多人(1 / 1)

漁民義務救助隊:7年內救起180多人

開篇

2014年5月2日下午,一艘漁船在珠海三灶附近海域遇險,正在海上義務巡邏的三灶“漁民海上救助隊”前往救助,救起3名船員。截至目前,這支民間救助隊自成立以來已經從海上救起180多人,救回50艘船隻。

救起3名遇險漁民

5月2日下午4時50分,一艘名為“粵珠漁運420××”的漁船在三灶附近海麵作業時螺旋掛槳丟失。該船約8米長,1.7米寬,船上有3名船員,當時海麵湧浪很大,船失去動力後在海上隨湧浪顛簸,情況很危險。

接到船員報警後,珠海海事局指揮中心確認事故現場的位置後,通知三灶漁民海上救助隊。救助隊曾張容隊長當時正在海上巡邏,立即派出“三灶自救01”船前往事故現場,最終將遇險船上的3名船員安全轉移到救助船上,並安全送到南水赤魚頭碼頭。

漁民能快速到現場

對於成立漁民海上自救隊的原因,隊長曾張容表示,海上遇險了,但是官方的海事搜救力量不可能時時刻刻在海邊待命,從任何一個港口、碼頭派條搜救船來也可能要一個多小時。“有了險情,我們這些常年活躍在海上的漁民能不能發揮作用?我們又熟悉海況,能否最快趕到現場?”

2007年3月,曾張容等5名三灶鎮中心村漁民在參加完政府組織的一次海上安全會議後,就決定組建一支漁民海上自救隊。於是,當月20日,他們5個人在海邊放了一串鞭炮,宣告了三灶鎮中心村漁民海上救助隊成立。

海上救人,也意味著將自己置身於險境。三灶漁民海上救助隊每一次出海救人都意味著要與死神打交道。

曾張容回憶說,曾經在一次台風來臨前的晚上,他們乘快艇出海救人,因風高浪急,晚上視野模糊,一不小心,連人帶船撞上一條纜繩,快艇幾乎被巨大的衝擊力掀翻,一個隊員當場跌入大海,等他們慌忙將隊友救上船時才發現快艇的馬達已經被撞飛,掉入大海,船尾全部裂開。

漁民自己出錢購買救生設備

自海上救助隊成立之初,漁民曾張容主動當起了遇險求助電話接線員兼任總指揮,他還將自己的電話號碼貢獻出來,作為救生熱線,並派發給其他漁民。幾年後的今天,這個電話號碼不僅被當地漁民背得滾瓜爛熟,常年來來往往經過此海域的部分商船和工程船船員對此也非常熟悉。

除了花上時間和承擔風險外,他們自己還得掏腰包,出錢購買了救生衣、醫藥箱等救生設備。最大的開銷是購買救助用的快艇和出航的油料,三灶漁民海上救助隊已從最初的5名隊員和2艘船艇發展到54名隊員和13艘船艇的規模。據悉,自三灶漁民海上救助隊成立以來,目前已經從海上救起180多人,救回50艘船隻。

是什麼力量驅使他們義無反顧數載堅持海上救助呢?“作為漁民,我們深知海上作業的風險。每一個漁民遇到困難都應該互相幫助。我們救助別人,我們也曾被其他漁民幫助過。”曾張容如是說。

(摘自《廣州日報》 本文作者:陳治家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