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工借俄石油站穩腳跟
觀察
作者:徐沛宇
對一家油公司來說,資源是發展的基石。在國內找不到石油資源的中化工,就將觸角伸到了海外。俄石油入股中化工的油氣公司,相當於為中化工的煉油企業找到了一張長期飯票,
中化工旗下煉廠目前主要加工的俄羅斯原油品種為ESPO,如果未來俄羅斯石油長期供應原油,估計將以ESPO原油為主。根據安迅思統計的船期數據顯示,2015年1-6月,中化工下屬昌邑石化、正和集團、華星石化三家煉廠采購的俄羅斯ESPO原油預計超過100萬噸。
在中國國有石油企業圈,中化工是後來者,並且是沒有自有資源可立足的弱者。它既沒有像中石油那樣擁有豐富的上遊資源,也沒有像中石化那樣擁有完善的煉廠和渠道。它隻是靠著收購了幾家民營煉廠而擠進了石油圈。
要站穩腳跟,中化工就必須要找到飯票。此前,中化工已獲得了1000萬噸的原油進口配額,但由於沒有進口權,還需要通過中聯油、中聯化等五家國營進口單位代理進口,而這樣的買賣始終存在較差的穩定性。
中化工與俄石油簽署合作備忘錄後,就將俄石油與自己綁到了同一條船上。中化工油氣公司從此便有了穩定的油源,盡管其仍需要通過進口單位代理進口原油,但其穩定性和保障性大大加強。
未來,中國石油產業的門檻將降低,向著更加市場化的方向發展,有資源傍身的企業在市場中才能不處於劣勢。拉來了俄石油的中化工,借著俄石油的上遊資源,在市場中的位置將會更穩,至少已經解決了一個後顧之憂。
背景資料
聖彼得堡當地時間6月20日,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化工)董事長任建新與俄羅斯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俄石油)總裁謝欽在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期間就股權投資及原油供應簽訂了合作備忘錄。根據雙方簽訂的合作備忘錄,俄羅斯石油將向中國化工長期供應原油,並認購中國化工下屬油氣公司30%的股份。
業內人士觀點
安迅思分析師陸曉旭:在中國逐漸放開地煉原油進口資質的背景下,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地方煉廠與中化工一樣,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和進口配額,這或將引起一些國際石油巨頭的興趣。這種合作模式也許是一種有益的嚐試。
不過,這種合作可能也存在一些挑戰。首先,處於風險管理的需要,地方煉廠的一些靈活的運營模式或受到外資方的限製;其次,在中國石油產品供應逐漸走向過剩之際,地方煉廠的利潤逐步縮水。對地方煉廠更重要的是高性價比的原料供應,而並不是對任何原油都“來者不拒”。因此,以合理並且有競爭力的價格供應原油,可能是雙方合作的基礎。
中化工油氣板塊概覽
中化工的控股子公司中國化工油氣股份有限公司是其油氣業務的主要操盤手,旗下共有7家石化工廠,分別為山東昌邑石化有限公司、山東華星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正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大慶中藍石化有限公司、藍星石油有限公司濟南分公司、青島安邦石化有限公司、藍星石化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總一次煉能為2650萬噸/年,其下屬的中化工(新加坡)公司主要負責為上述采購原料,包括進口原油和進口燃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