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少年(1 / 2)

嶗山!

位於青島東部的一座道教名山,自春秋起,嶗山便是眾方士養生修身之處,明代誌書曾載“吳王夫差嚐登嶗山得靈寶度人經”。到戰國後期,嶗山已成為享譽國內的“東海仙山”。

《漢書》中載武帝在嶗山“祠神人於交門宮”時“不其有太乙仙洞九,此其一也”。

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張廉夫來嶗山搭茅庵供奉三官並授徒拜祭,奠定了嶗山道教的基礎。從西漢到五代時期末,嶗山道教基本屬於太平道及南北朝時期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從宗派上分屬於樓觀教團、靈寶派、上清派,亦稱茅山宗、閣皂宗。

金元以來,道教全真派興起,嶗山各廟紛紛皈依於“北七真”的各門派,成吉思汗敕封邱處機之後,嶗山道教大興。延至明代,嶗山道教的“龍門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總數達到10個,嶗山及周邊地區道教長盛不衰。至清代中期,道教宮觀多達近百處,對外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

說起來,茅山與嶗山之間也有說不盡的相似之處,無數淵源卻也是構成了一個相似的結局。

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使嶗山、茅山以及周邊大小山峰中所存的道教遭到嚴重破壞,其中以1939年到1943年侵華日軍對嶗、茅二山的“掃蕩”為害最重。道士被殺害,廟宇被炸毀,珍藏被掠走,群山道教自此每況愈下。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經曆了那十年浩劫後的嶗山更是衰敗不堪。雖然八十年代初期經過了修複,但仍舊難以複原鼎盛香火。

在嶗山山腳南邊,有一海灣,環繞著幾座村莊。大的村莊有上百戶人家,而小的村莊,卻是隻有二十來戶。每當清晨傍晚,陣陣炊煙卻是從山腳下各處升起,一副凡塵仙境之像。

這些村子裏的孩童們,凡是到了上學的年齡了,皆是必須成群結隊一起結伴穿過嶗山到達嶗山縣內的學校去報道。

雖然經過了無數破壞,但嶗山附近的村子內的居民們卻是仍舊奉行那一套習俗。由於嶗山之中有仙人,乃是清淨之地,因此隻能小孩子們自行穿過。由於怕自家孩兒獨自過山遇到險情,因此每年,幾個大小村莊便會召開一次集會,讓到達讀書年齡的孩童們聚集在一起,結伴過山。

當然,這個老習俗也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傳聞嶗山之上的仙人們每年都會尋找根骨不錯的孩童收徒,但卻無法輕易的下山,因此,便告知山下村民們,每年的初一十五都要把年不過五歲的孩童們送進山中一個道館前,供他們挑選。

這些村民們聽聞山中仙人要收徒,那可是高興得不得了,畢竟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誰家出了個未來的仙人還會不高興呢?

久而久之,雖然經過了無數破壞,但這習俗卻還是傳了下來,並且由於興辦學堂,因此習俗便改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哎老魏啊,你們家小兵也要過山啦,瞧這孩子長得真乖。”

又到了每年的七月十五,孩子們過山的集會也在這個時候召開了。

大嬸牽著一位還流著鼻涕的胖小子正在對眼前的大叔寒暄著,還不忘捏了捏身邊孩童的臉蛋。

集會是在一個大型村莊中召開的,因為也隻有這個村莊中才有大喇叭。這時,喇叭內卻是響起了一陣中年男子的咳嗽聲。

“咳咳.各位鄉親們注意了,由於這次參加過山的孩子們比較多,所以呢,請鄉親們看管好各自的娃娃。縣城呢,今年是有給咱們一些經費,那這些經費呢,我老王自作主張,給這麼些娃娃啊,置辦一些挎包和鉛筆,現在一個個來台子上領下去,然後就讓咱們的娃娃在村口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