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人的心理特點
進入老年期,人的神經、精神、心理會發生一係列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有:
1.神經係統衰退
人到老年,神經細胞數量減少,細胞內有脂褐素沉著,大腦功能下降。老年時腦的重量減輕,腦回萎縮,腦室增大,硬軟腦膜均逐漸增厚纖維化。老年人腦血管硬化也較常見。記憶力開始減退,表現在好忘事,主要是對近事易忘,而對過去遙遠的事情,如幼年的遭遇和青年的經曆往往記憶猶新。感覺和知覺有所下降。視覺是人的主要感覺通道,外界信息有80%是通過視覺得來的。美國根據法律判定的盲人有150萬,而65歲以上者就有99萬。聽覺也隨年齡的增長而衰退。這就給老年人帶來語言交流的困難,隨之帶來心理上的不愉快。除此之外,老年人的其他感覺,如嗅覺、味覺、痛覺也都有所減退,這些減退都會引起老年人一係列的心理變化。
2.智力變化
人的智力差異很大,到了老年衰退情況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如果健康狀況良好,家庭和社會關係良好,智力可以到老都不衰減,尤其是喜歡動腦的人。如果身體健康狀況不好,尤其是患腦動脈硬化者,智力會下降。從性別角度看,男性因有較多的實踐和工作挑戰,其智力往往比女性維持得久一些。
3.思維方麵
隨著記憶力的減退,老年人的思維會受到一定影響。老年階段的創造性思維明顯下降。但情況也不完全是這樣,有的老年人始終保持思維活躍,這與生理素質有關,與生活水平和生活態度也有密切關係。思維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樣,服從“用進廢退”的原則。如果老年人樂於學習和思考,不斷接受新事物,那他的思維能力就會始終維持良好狀態。
4.老年人的“黃昏”心理
(1)社會疏遠感:處於老年初期或即將進入老年期的人,陡然離開自己多年來所從事的工作崗位,不免有一種惆悵感。由於社會對他們的依賴性顯著降低,他們的社會交往也大為減少,於是在他們的思想上出現了社會疏遠感。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社會疏遠感會愈來愈強烈,有的老年人深居簡出,性格朝內向型轉化,主動疏遠社會。這對老年人的健康長壽是極其不利的。
(2)情緒不穩定:老年人離開社會工作崗位後,大多數時間呆在家裏,處於閑居、半閑居狀態,行動空間縮小,會產生空虛感。這時,老年人看不到或看不清自身的社會價值。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或挫折,便會聯想起過去的經曆,用自己風華正茂的年輕時代與現在對比,覺得自己“不值錢”,不被人所重視,甚至懷疑被人看不起,因而情緒起伏不定,容易生氣或抑鬱沉悶。同時,許多老年人對自己的健康狀況異常敏感,情緒也隨著健康狀況時好時壞。一旦患病常懷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整天憂心忡忡。情緒與健康長壽的關係十分密切,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悲傷、發怒、頹喪、緊張和過分激動等,都會導致機體各種生理功能障礙,影響健康長壽。老年人由於神經細胞老化及各種器官儲備功能減退,一旦心理和精神上受到創傷,很容易造成機體內環境失調,容易患病或使原來的疾病惡化。
(3)孤獨感:老年人由於脫離了工作崗位,社會需要感降低,加之老年人有喜靜不喜動的特點,以及生理功能障礙,使他們自動減少了同社會的接觸。大多數老年人的子女均已成年,有的婚後另立家庭;有的在別處工作,不常相聚;有的即使居住在一起,也因子女忙於自己的工作;有的由於“代溝”形成誌趣差異;有的老年人和子女生活和活動的圈子不同,平時彼此間接觸得不多;更由於自然死亡,某些老年人失去配偶,形單影孤。這些都使老年人產生孤獨感。
(4)生活熱情減弱:一方麵老年人神經功能衰退,接受新鮮事物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降低,感情變得平淡,不容易激動,對外界事物也較難引起強烈的興趣。另一方麵,老年人由於生活經驗豐富,比青少年見多識廣,因此能激發起強烈情感的事相對較少。老年人生活熱情減弱,不僅表現在對人及對外界事物上,還表現在對待生活上。有的老年人不修邊幅,缺乏對美的追求;有的老年人對在公共場所健身感到不好意思,甚至認為伸伸胳膊踢踢腿有傷大雅……這些情況在我國小城鎮尤甚,這同社會心理影響和傳統習慣束縛有關。
(5)瀕臨死亡感:死亡是生命不可抗拒的結果,人類也不例外。但人們對死亡總是懷有一種恐懼心理。進入老年期後,由於距離死亡的路程愈來愈短,加之健康不佳,因此,老年人產生了一種瀕臨死亡的感覺;特別在聽到同齡人去世的消息時,往往會聯想到自身,悲哀之情油然而生。有的老年人患病或身體不適時,會疑心患了什麼絕症,胡思亂想,以為死期接近。接近死亡感會使老年人焦慮不安,對身心健康造成損害,直接影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