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二
{1} 患兒仰臥,家長用大拇指點揉中脘、天樞、足三裏穴,每穴1分鍾。
{2} 患兒仰臥,家長用兩手掌根著力,自膻中穴開始,往下按撫至臍下關元穴,反複操作10次。然後兩手全掌著力交替進行,沿升、橫、降結腸途徑反複運摩5分鍾。手法要輕快、柔和、深淺適度,橫結腸壓力宜重,降結腸壓力宜輕。
{3} 患兒俯臥,家長用大拇指推下七節骨500次,揉龜尾1分鍾。
方法三
{1} 摩腹5分鍾。揉臍1分鍾。
{2} 清大腸100次。推下七節骨100次。
{3} 揉龜尾。按揉足三裏100次。
辨證論治
①實秘加用:搓摩脅肋50次;退六腑100次;揉天樞100次。
②虛秘加用:補脾經100次;推三關100次;捏脊3~5遍。
注意事項
①養成每日定時排便的習慣。
②改善飲食結構,宜多進食綠色蔬菜及水果。
③每天按摩1次,5~10次就有效,每天大便自解或隔日排便。若療效不顯著,摩腹手法加重,時間延長到10分鍾。
小兒遺尿
遺尿是指睡覺過程中不由自主地排尿,常見於15歲以下的兒童。但凡是年滿3歲兒童,膀胱排尿功能已能由大腦皮層控製,而發生夜尿者,即為病態。體質虛弱、大腦發育不全、泌尿生殖器畸形、隱性脊柱裂等先天性疾病,以及泌尿係統感染、寄生蟲病、脊柱或顱腦受傷、發育和營養不良,都可導致大腦的功能紊亂、脊髓的反射弧失常而出現夜尿。
方法一
{1} 患兒仰臥,家長用掌心逆時針按揉氣海、關元穴5分鍾,然後用拇指點揉中極穴1分鍾。
{2} 家長一手固定患兒,用另一手的拇指和食指自下向上推七節骨,至局部有溫熱感為宜。
{3} 按揉太溪、三陰交穴各1分鍾。
辨證論治
①腎氣虛型:補腎經300次;按揉腎俞、命門穴各1分鍾。
②脾肺氣虛型:補脾經、補肺經各300次;推三關300次;按揉脾俞、腎俞穴各1分鍾。
③肝經濕熱型:清肝經、清小腸各300次;清天河水100次;按揉肝俞、小腸俞、心俞各1分鍾。
方法二
{1} 患兒扶抱或臥位,用滑石粉作遞質,推脾俞、三關穴各300次。
{2} 拿住患兒小指,先推腎俞300次,然後在小指的第二指關節掌側橫紋中點處,即所謂夜尿點,掐10次。
{3} 拿住患兒手背,揉外勞宮穴300次。
{4} 患兒仰臥,摩中脘穴5分鍾。
{5} 按揉三陰交穴2分鍾。
注意事項
①已發生遺尿的患兒,除給予積極的治療和適當的營養外,晚飯要少吃或不吃流質食品,最好少飲水。
②積極引導和訓練兒童養成按時排尿的習慣。飲食起居要有規律,不要過度疲勞。
③家長在夜間要按時叫起患兒排尿。
小兒夜啼
夜啼是指嬰、幼兒每到夜晚就煩躁不安,啼哭不止,甚至通宵啼哭。常見有以下幾種情況:
脾髒虛寒:啼哭時哭聲低弱,睡喜踡曲,麵色青白,四肢欠溫,腹喜摩按,吮乳無力,大便溏薄,唇舌淡紅,苔薄白,指紋多淡紅。
心經積熱:啼哭時哭聲較響,見燈火甚則哭聲更劇,哭時麵赤唇紅,煩躁不安,身腹俱暖,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尖紅,苔黃,指紋較紅紫。
方法一
基本治療處方為:
{1} 清肝經300次。
{2} 清心經200次。
{3} 揉小天心3分鍾。
{4} 按揉百會穴2分鍾。
辨證論治
①脾髒虛寒型加用:補脾經200次,摩腹3分鍾,推三關300次,揉外勞宮2分鍾。
②心經有熱加用:清天河水300次,清心經100次,清小腸100次,退六腑200次,摩腹3分鍾。
③驚駭恐懼加用:掐小天心5~8次,按揉一窩風2分鍾,按揉肝俞、心俞各1分鍾。
方法二
{1} 揉魚際交100次。
{2} 揉總筋(掌後腕橫紋中點)100次。
{3} 捏脊3次,推脊100次。
辨證論治
①脾髒虛寒型加用:推三關、補脾經、揉脾俞各100次。
②心經積熱型加用:清河水、退六腑、清心經、清肝經各100次。
③暴受驚恐型加用:清肝經100次;掐總筋3次。
方法三
{1} 嬰幼兒俯臥,在腰背部做快速搓法,腰部搓熱後,將掌心按於命門處30秒左右,反複施術3~5遍;
{2} 沿督脈路線做提撚法(輕刺激)或做捏脊法;
{3} 雙拇指揉肝俞、脾俞、腎俞、點揉至陽穴;
{4} 搓雙側腓腸肌,可起溫中健脾的作用;
{5} 搓揉雙足,可起治療四肢厥冷及溫腎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