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按摩
按摩就是通過一定手法作用於人體的肌表,以調整人體的生理、病理狀態達到保健和治病的目的。其作用原理與各種手法有密切關係,依據的是傳統醫學中的經絡學說。經絡廣布於人體內外、上下,聯絡髒腑,貫通九竅,是氣血運行的通道,也是津液輸布的網絡。經絡壅阻,人體氣血不暢,陰陽失調,就會產生疲勞和病變。
對於按摩,我國古代醫學著作中早有記載。《素問·舉痛論》中記載說:“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澀,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至則痛止矣。”它的意思就是說背部脈絡受風寒等外邪侵襲後,脈象為澀脈,提示有血虛症狀,血虛致使體內寒氣盛,因寒主收引,所以身體會出現疼痛。按摩能夠促進血液循環,使經絡通暢,局部發熱,汗腺閉塞解除,風寒之氣由此而出,得以消除疼痛。《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也記載到:“因跌打閃失,以致骨縫開錯,氣血凝滯,為腫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經絡,以通鬱閉之氣,摩於壅聚,以散鬱結之腫,其患可愈。”按摩作用之大、涉及治療麵之廣,由此可見一斑。
按摩的優點
(1)促進氣血生成和運行。中醫認為氣血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人的生命活動則是氣血運動變化的結果。
氣的生成主要來源於腎中精氣、水穀之氣、自然界的清氣;其功能的發揮有賴於氣機的調暢。血主要是由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化生而成,在心、肝、脾的推動下流注全身,濡養人體的髒腑肢節。
可見,氣血的生成都需要水穀精微的充分供給,而水穀精微的生成又有賴於胃的受納腐熟、脾的生化和腸的吸收及輸布精微等功能的發揮。而按摩通過一定的手法作用於機體相應的穴位能健脾益胃,促使人體氣血的生成,並能疏通經絡,加強肝的疏泄功能,以促進氣機調暢,強化氣生血、氣行血、氣攝血的功能,使機體氣血充盈和暢通。
按摩對脾胃的調節主要通過加強胃腑功能,調暢氣機而實現的。臨床常用腹部的摩法、揉法、一指禪推法,按揉中脘、下脘、足三裏、脾俞和胃俞,背部膀胱經的直擦法,以及搓摩脅肋法等手法來促進脾胃及全身氣血的運行,達到增強脾的生化功能和腸的吸收,輸布功能的目的。
(2)滑潤關節。大多數人患關節疾病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活動時間太少,因而導致關節周圍的軟組織粘連,從而影響關節的正常活動度,使關節出現活動不便、僵硬等情況。而按摩能夠剝離粘連,預防和治療關節僵硬,使關節活動度恢複正常。如肩周炎後期,多伴有肩關節囊的粘連,影響關節活動。若在治療時結合一定的按摩手法,可使受限的肩關節活動範圍加大,達到正常的程度,從而更快起到鬆解粘連的作用。
此外,按摩還能夠滑潤關節。骨關節、軟組織損傷後,會出現肌肉僵硬現象,這就是臨床所謂的“肌肉痙攣”。它是機體對損傷部位的一種保護性反應,以限製損傷部位的活動。但與此同時,這一局部會因損傷而使組織液過多的停積,若不盡快消除這些物質,局部組織就會發生痙攣、攣縮。通過按摩,能夠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排除有害物質,並使緊張的肌肉充分拉長,進而解除肌肉痙攣。如治療落枕後的頸部肌肉痙攣就是依據這一原理。
運動前按摩能夠使周圍血管擴張,調整肌肉、關節、肌腱等運動器官和內髒器官的血流量,以適應肌肉緊張工作時的需要。運動後按摩能夠減輕肌肉酸痛和消除疲勞,按摩還被廣泛應用於運動損傷後的康複治療。
(3)美化肌膚。按摩能夠改變皮膚的狀況。皮膚內含有許多血管、淋巴管、神經末梢、汗腺和皮脂腺等,它們是皮膚進行呼吸的調節器。按摩能夠促進毛細血管擴張,皮膚溫度升高,皮膚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加快,調節皮膚汗腺、皮脂腺的分泌,改善皮膚的營養狀況,增強皮膚深層細胞的活力,從而使皮膚光澤而富有彈性。
(4)調整髒腑功能。《內經》中記載道:“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病則熱,陰病則寒。”它的意思是說陰陽失調會引起髒腑功能紊亂,導致疾病的發生。而按摩能調整髒腑的功能,使之達到陰陽平衡。實踐證明:輕而慢的按摩手法可抑製神經、肌肉的功能活動;強而快的按摩手法可引起神經、肌肉的興奮。如用輕揉手法推抹頭部,能抑製大腦皮質;如用較重的手法按揉則能興奮大腦皮質。
(5)防病健身。按摩既能治療疾病,又能防病健身,對於原來有病的人,通過按摩可以起到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身體恢複健康的作用。對於隻是感到體質虛弱、功能減退的人,按摩可有強壯身體、抗禦病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