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飛是個土生土長的農家女。
好不容易的一路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讀過來,總算是離畢業的日子不遠了。這麼多年了,父母一直是靠麵朝黑土背朝天的辛苦勞作而負擔了兩個女兒的學費與生活費,頗為不易。
偏偏姐姐小清是最後一批國家負責分配的大學生,本該是值得慶幸的抱到一隻最後一代的鐵飯碗的,誰知偏偏被分到了一家已經停產了的紡織廠,小清去上了3天的班,工廠就正式宣布關門大吉了。
小清讀了治安管理專業,如果家裏有門路,能通融一下的話,也有希望象市裏的同學一樣被分到派出所或民政局什麼的去管個文案一類。但是家裏世代貧農,爺爺年輕的時候到是給大地主打過工的,現如今新社會了,反而連一個有權有勢的認識人都沒有,就是想送禮通融,也不知哪家的後門沒上鎖。
沒辦法小清隻好回了村兒裏的小學去做了“代課”老師,每月80塊大洋。所謂代課,是指臨時聘用的非國家正式分配的老師,工資自然也就不會由國家來出,而是要學生們交學費來分攤的。
農村人還是比較困窘,每個孩子一年下來學雜費,書本費,取暖費怎麼也要幾百塊錢,是一項比較大的開銷。而且聽說政策有變,以後大學生畢業沒有鐵飯碗了,要搞雙向選擇。說白了,就是要憑能力自己在城裏混飯吃,吃不上就還是回老家吃土坷垃去。
頭一年實施新政,就有一大批農村出來的大學生被淘汰返鄉了,十年寒窗,沒能榮歸故裏,反而鬧得灰溜溜沒臉見人。沒辦法,國家改了分配製,卻沒改教育係統。學校裏那一套死記硬背書本知識的技能對於畢業後的求生幫助不大。農村孩子,往往不善交際,又缺乏其他課外的體育或文藝方麵的歪才,能堅持讀書就不錯了,有幾個人會奢侈到去上什麼聲樂或繪畫課?就算是想陶冶情操,也得有那個底氣才行啊。
偏偏現代公司多是看重求職人靈活變通的能力及課外技能,反正跟工作相關的知識大都是到公司任職後培訓出來的,也沒指望哪個畢業生一下子就能挑起大梁,端茶倒水,能歌善舞,妙語如珠都是初期非常重要的特長。
這樣一來,頭幾批趕上新政策的農村娃子們雖然含辛茹苦,幾許青絲變白發,文化課成績總算是爭拿了上遊,但在就業時根本競爭不過就算不是十項全能也至少算是多才多藝的市裏的同學們。
父老鄉親們看了,自然很失望。均覺得這書,讀不讀都沒什麼所謂了,讀多了反而不妙,這些返鄉的大學生們,學問不見得長了多少,農活是忘得差不多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又終日裏長籲短歎的感慨人生,什麼張家18歲的兒子結婚太早,李家17歲姑娘聘禮要的太多以至未來公婆要傾家蕩產的賣了房子才能給兒子娶媳婦太不人道等等。
哎,其不知這些個去而複返的大齡青年才真的讓人頭痛。
這十裏八村的年輕閨女和小夥子們十七、八歲的早都訂了婚,過了二十還沒結婚的是鳳毛麟角,嘿嘿,過來保質期那種!通常不是有什麼毛病就是男方家太窮操辦不起。
這樣一來鼓勵孩子上學的父母越來越少,農忙時,小學那幾間破校舍就幾乎是空的,孩子們都下田裏幫父母鋤禾日當午去了。
近些年,幾位老老師退了休,國家也沒再分配新老師過來。有門路的,誰愛來這一窮二白三枯燥的小村莊守著?沒辦法,校長不得不請代課老師,因為沒有國家的財政撥款,每月也隻能湊合幾十塊錢的工資。少是少了點,對小清來說,倒也聊勝於無,算是付了爸媽每月的夥食費了。
小清代課兩年就已經芳齡二十有九了,父母愁白了頭,差點就要送小清去給一個同村35歲的鰥夫的兒子做後娘,夢飛好說歹說,這後娘本不好做,要做也要做個閨女的後娘,長大了能換一份豐厚的嫁妝。不然將來要給後兒子娶媳婦,那攢一輩子的錢就打水漂了,哪個後兒子能養老啊?父母聽了養老一說,歎息不已,終究不在提鰥夫的事。
小清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深思熟慮一番,就接受了一位臨鄉大齡反鄉青年同學的追求,在30歲前,把自己用農村的方式吹鑼打鼓、披紅黛綠的坐在大馬車上嫁了。
之所以曾經猶豫,是因為不甘心吧,姐夫的性格是一加一一定等於二才行,在待人處事講究圓轉如意的城市裏,他比小清更不適合。應了婚事,小清是認命了,打算在農村紮根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