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軍事小說的當下意義(1 / 2)

——閻欣寧《遵義!遵義!》簡評

世紀論壇

作者:王永盛

對於以遵義會議這個曆史事件為題材而創作的藝術樣式,大多數中青年人接觸過很多,然而留下的印象多是表層的,僅限於人們在曆史教科書上所看到的所標明的曆史重要性,而對那段曆史並未進入深層思考更沒有深切的體驗;而軍旅作家閻欣寧創作的《遵義!遵義!》卻能引領讀者融入到遵義會議那個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時代環境中去,去解讀那些我們所熟悉又陌生的人和事,去感悟遙遠的戰爭曆史和軍事生活。作者圍繞遵義會議這一重大曆史事件,全景性地反映了遵義會議前後的戰爭曆史情景,記述了中央紅軍從第五次反“圍剿”失利退出中央蘇區到遵義會議召開、在事實上確立毛澤東同誌領導地位的曆史過程,描述了紅軍戰士艱苦卓絕的戰鬥生活,展示了黨在困難和挫折麵前實事求是、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的勇氣和魄力。

以遵義會議為主題來結構小說是極有難度的,這需要極高的文字駕馭能力,而作者不僅在形式及內容上從宏觀的角度對小說進行了把握,還進行了微觀上的藝術處理,使小說呈現出藝術真實,給讀者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

一、小說敘事視角選擇恰當,運用靈活

敘事視角選取的得當與否對小說的藝術效果的好壞影響尤為重要。對於以重大曆史事件為題材的軍事小說來說,它必然會涉及大量的史實資料、錯綜複雜的關係,涵蓋方方麵麵的內容,且需塑造眾多人物,因而敘事視角的選擇尤為重要。因為視角的精心安排,會起到波詭雲譎、耐人尋味的審美效果,使小說更具強烈的震撼力量。

閻欣寧這部小說對敘事視角的運用可謂靈活多變,作者根據情節的需要和人物的特點,創造性的運用敘事規範和謀略來進行構思和策劃,巧妙地變換敘事視角,充分發揮視角藝術上的長處,使作品更具豐富的審美色調,從而增強作品的感染力。作品以零聚焦視角為主,內聚焦視角為輔。由於遵義會議作為我黨曆史上的一大真實曆史事件,必須尊重曆史,正視現實,不能歪曲,而零聚焦視角具有全知全能、不偏不倚、一目了然和權威性的特點,選用這種類型的敘述方式就再也合適不過。在作品中,作者以一種全知全能的角度對遵義會議前後的湘江戰役、通道會議、黎平會議、搶渡烏江、四渡赤水等重要事件均有客觀的描述,以紀實的手法淋漓盡致地描寫了各種複雜的關係和戰爭的場麵。這種全知全能的敘述,使得小說能從容緩和地道來,使讀者閱讀時並不感到突兀和壓迫,也不會感到混亂。

但單一的手法使用必然會使人感到枯燥無味、興味索然。為避免單一敘事造成的小說美感折扣和讀者的審美疲勞,作者又調用了內聚焦視角來敘述,靈活切換敘事視角,將自身化為小說中各種人物,把話語權交給他們,讓他們跳出來說話。比如化身為俘虜猶士彬,通過他的眼睛來寫紅軍隊伍的形象——優待俘虜、講究紀律、艱苦樸素等,化身為女紅軍秦娥、孟林、賀子珍、蕭月華,以女性的眼光來描述她們對戰爭對愛情的看法與體驗;化身為普通官兵方麵、方圓,通過方麵的眼睛來觀察局勢的嚴峻和領導人對革命事業的擔憂及盡心盡力,借用方圓的眼睛來描寫戰爭場麵,這種內聚焦視角敘述具有直接生動、主觀片麵、較易激發同情心和造成懸念的作用,容易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也使得小說讀來真實感人。作者合理選擇,靈活運用不同敘事視角從多角度、多側麵地審視和把握作品,將作品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使得作品開掘出廣闊而豐富的藝術意蘊,給讀者足夠的空間去思考、去感悟、去總結。

二、小說結構疏密有致,順其自然

一篇小說需要有骨架支撐,否則就如一盤散沙,內容雖多卻雜亂無章,會給人一種堆砌之感,就更談不上給人一種真實美感。對於一部史詩式的小說來說,要將眾多的內容涵括起來是有難度的。為了處理好小說規模宏大且頭緒紛繁的內容,使其中的各個事件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作者在小說的結構布局上匠心獨運。在結構上,用多層次多側麵的“全景式”的藝術構思反映那一時期的社會重大事件,小說沒有做作拚湊的痕跡,而是呈現出完整性,既順其自然,又有波瀾起伏,具有較強的節奏感,緊張的地方,劍拔弩張,舒緩的地方,宛若細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