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類地理高考複習之策略
考試研究
作者:郝榮虎
摘 要: 藝術類學生文化課高考看似簡單,要求不高,其實不然,事實證明,文化課成績高的學生在後期專業學習和發展方麵會走得更遠。為了進一步提高藝術類學生的高考成績,特別是培養他們良好的人文素養,就要因地製宜地發揮地理教學在人文教育方麵的優勢,采取有效的高考複習策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 藝術類高考 複習策略 人文素養
一、製訂適合藝術類專業和年級的地理教學和複習計劃
舞蹈班三年級下學期、其他藝術類各班級二年級下學期開始進行高考第一輪基礎知識與能力單元複習,由於藝術類各年級受課時的限製,第一輪複習一般盡可能地控製在畢業學年的四月中下旬結束,這樣二三輪複習的時間雖然比普教年級少了一個月,但這些年的複習經驗告訴我們,不能忽視這一個月的二三輪複習,因為考前這段時間對學生專題複習、考試訓練和方法指導是非常必要的,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任課教師要加強對考試大綱的學習與研究
熟悉教材內容、熟練掌握主幹知識中的地理規律、地理原理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掌握能力要求和訓練的方法,隻有這樣才能用最通俗的語言把生澀的理論與知識表達出來,才能采取最簡練的、最有效的訓練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能力,才能在課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否則,是做不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提高效率的。所以,不要以為藝術類考生要求低就淺嚐輒止、走馬觀花。
三、研究高考試題,做到心中有譜,提高應變能力
研究高考試題你就會明白:就像價格圍繞價值規律在波動一樣,高考試題圍繞考試大綱在變化。2009年的高考試題(甘肅用全國二卷)文科綜合試題許多地理和曆史老師就感到很意外,其實不然,仔細看這幾年的高考文科綜合試題,我認為屬於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即使變化,也不是突變得讓人驚訝、難以適應。如:2009年高考文科綜合客觀試題9、10、11小題考查日地月三者之間的運動關係,主要是月相及變化規律,大綱中確實沒有要求,大家就認為超綱了,很難理解;其實看2008年高考文科試題上海卷選擇部分A組(適合使用“二期”課改教材的考生)第50題考點是日食發生的必要條件、第51題考日食發生時對應的月相、第52題考月食發生的過程;再看2009年全國二卷文科綜合客觀試題第9、10、11小題,考點也是日地月三者之間的運動關係,主要是月相及變化規律,這時你還認為這幾道題離譜嗎?
又如:2009年的高考文科綜合主觀試題第37、39大題引用的閱讀材料,全部為古文形式,給學生的閱讀分析造成很大的困難。其實,高考文綜試題引用古文材料是為了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語言文字能力,也並不是獨創,以地理試題來說,2003年高考文科綜合主觀試題第36題引用古人遊記一段:“登高南望,俯視太行諸山,晴嵐可愛。北顧但寒沙衰草……”問北顧的是什麼高原的深秋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