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
作者:
頻道改版,尤其是省級衛視,改版、廣告提價、上新節目新劇,越來越成為整體營銷宣傳的三個熱點。其中,頻道改版屬於重大“戰略調整”,所以大多選在新年,有節點性,符合新桃換舊符的傳統心理。
即便業內早有批評,說每年一月一日紮堆改版是浪費資源,是頻道包裝欠缺延續性,但電視台還是要改。簡單說,改版不但是一種運營策略,也是一種話題競爭——別人都改,不改自然會在這波話題中失去焦點。具體到“改”,關鍵在於“改什麼”、“怎麼改”。本期特別策劃,為此采訪了十餘家衛視,以及改版知道分子。(P8《元月維新》)
“改什麼”和“怎麼改”,除了定位、品牌、包裝等外在表現,落足點更在於內容——內容研發、生產力儲備得如何,國際電視潮流把握是否到位,可以推出多少有競爭力的新節目。湖南衛視改版頻率頗高,近年來,幾乎每年一月一日都會換裝。湖南的頻道包裝一直都領風氣之先。但細究,從最初引爆湖南品牌的《快樂大本營》起,一路領先的湖南衛視,其節目方案的可觀儲備量和新節目的強大生產力,才是其一直“常改常新”的最大支撐。江蘇衛視2010年的改版同樣如此,一檔《非誠勿擾》激發了江蘇電視氣質的裂變。接下來的《老公看你的》、《幸福晚點名》等,順勢促生了頻道整體定位“幸福”轉型。
就像苗棣說的,改版結局不外乎兩種,一是改版成功,讓人耳目一新。另一個是既沒能守住原來觀眾熟悉的節目,新節目的接受度又遲遲提不上去。
觀眾最關注的不是LOGO和頻道宣傳片,而是節目。有了新鮮有趣的新節目,觀眾才會意識到“改版了”。從觀眾的角度思考問題,原本如此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