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藥3劑,精神好轉,眩暈減輕。測血壓13.57/9.98kPa。效不更方,共服12劑,複測血壓16.36/10.77kPa,症狀消失,精力旺盛。為鞏固療效,將上方製成丸劑,繼服月餘,以資善後。追訪2年,血壓穩定。
按:本患者未測血壓,便疑為高血壓,遂自購降壓片服之,南轅而北轍,焉有眩暈不甚之理?本例眩暈頭沉,心悸,舌質淡紅,脈沉無力,為陰血不足;神疲乏力,心悸氣短,乃氣虛之候;頭暈沉,昏昏欲睡,係清陽不升之象。故選參、芪、附子溫陽益氣;擇當歸補血湯加黃精滋養陰血;用生脈散補益氣陰;伍升、柴升舉陽氣。諸藥合用,共奏補氣養血,升舉清陽,寓升於補益之中。
醫案出處:《關思友醫案醫話選》
三、其他證候
驗案1痰濕中阻
楊某,女,74歲。1991年7月25日就診。
患者於4天前突然暈倒,數秒鍾後神誌恢複正常。頭向左側轉位時,有短暫性頭昏,複位後眩暈迅即消失。伴耳鳴,重則視物旋轉,惡心嘔吐,胸悶憋氣,納差無味,心煩易躁。頸椎X線片提示:頸椎骨質增生。臨床診斷為頸椎骨質增生,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其舌質淡紅,苔白膩,脈弦。
證屬脾虛不運,聚濕生痰,痰阻中焦,清陽不升,複因肝陽偏亢,風痰上擾清竅。治擬健脾祛濕,平肝緩急。
法半夏10g,茯苓10g,陳皮8g,枳實10g,竹茹10g,白薇10g,丹參10g,荷葉10g,浮小麥15g,炙甘草5g,大棗5枚。
連投12劑後,頭暈耳鳴、視物旋轉、嘔吐煩躁等症大減,仍有惡心、胸悶憋氣,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
原方加石菖蒲10g,遠誌10g,以化痰寧神。再服12劑,眩暈遂愈。
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屬中醫“眩暈”範疇。“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無痰不作眩”等論點,結合本例患者證候表現,係脾虛生濕,風痰上擾清竅而致,與前人所論頗為吻合。故以二陳湯健脾燥濕;枳實、竹茹清熱化痰,降逆止嘔;白薇平肝清熱;荷葉升清降濁;丹參活血安神;甘麥大棗湯甘緩。諸藥合用,使風痰得除,清陽複升,中焦通利而眩暈鹹平。
醫案出處:《高輝遠臨證驗案精選》
驗案2腎虛夾痰
鄒某,男,46歲。1991年9月3日初診。
訴去年10月21日突發頭暈,惡心未吐,雙下肢乏力,四肢麻痹,不能走路,某醫院診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經用中藥補腎、活血化瘀和西藥治療,療效不佳。診時精神差,頭暈如鍾擺,顱內似有氣體流竄,眼睛發脹,耳鳴似蟬叫,聽力明顯下降,走路似醉漢;大便不成形,每日2~3次;小便調;舌紅中心有裂紋,苔薄白膩,脈弦細。
證屬腎精不足,痰瘀夾風上蒙清竅。治予以補腎活血,化痰息風。選用左歸飲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
懷山藥20g,熟地黃、白芍、茯神各15g,山茱萸、枸杞子、密蒙花、天麻、法半夏、陳皮、牡丹皮、神曲各10g,菟絲子25g,葛根4.5g,川芎6g。水煎,早、晚空腹服。
服藥30劑,精神好轉,頭暈明顯減輕,顱內氣流減少,仍耳鳴,聲音時大時小,步態欠穩,舌紅少津,脈弦細。
上方去神曲、牡丹皮、白芍,加鹽水炒黃柏6g,煆磁石20g,製何首烏10g,全蠍4.5g。再進30劑,臨床症狀消失,恢複正常工作。
按:本案患者證屬本虛標實型耳鳴。此證極易被認為腎精不足型耳鳴,應與鄧鐵濤醫案相鑒別。耳鳴似蟬為虛證耳鳴之候,此多見腎精不足,不能上承於腦,腦脈失養。但細觀舌脈,苔薄白膩,脈弦細,且雙目發脹,為痰瘀阻絡之象,此乃腎精不足,痰瘀夾風上蒙清竅。痰瘀阻絡,脈絡不通,挾風上擾,蒙蔽清竅,故見目脹耳鳴。治用左歸飲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以補益腎陰,補脾燥濕,化痰息風;少加川芎活血通絡。用藥後病情漸輕,後期耳鳴聲音時大時小,更有精血不足,虛風上浮之勢,故加黃柏、磁石堅陰潛鎮,何首烏補益肝腎、滋養精血,全蠍祛風通絡。諸藥相合,以達病所,故藥後漸見病愈。
醫案出處:《名老中醫經驗集——呂繼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