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1977年7月發病,最初右側頭痛,並放散至鼻右翼外側疼痛,觸摸即痛,如刺陣發性劇痛,夜不能寐,右側麵部肌肉抽搐偏斜,開口困難,吃飯時疼痛加劇,飲食正常,大便幹燥,小便赤黃,自感發冷發熱。經檢查診為三叉神經痛,治療效果不佳。診見體質消瘦,麵色暗淡,精神苦悶,右側麵部肌肉緊張,稍有偏斜,右鼻翼外側迎香穴部位拒按,右上齒齦赤紅微腫,舌質邊赤紅,有齒痕,稍有白苔,脈沉數兼弦。
根據脈症,本病是因腎陰虛,肝鬱火氣上亢,胃熱蘊積所致。頭為諸陽之會,病邪侵犯足太陽經和足陽明經的經絡循行部位,故有右側頭痛等症。治以平肝清熱,補腎滋陰。
柴胡5g,白芍20g,川芎30g,鬱李仁5g,香附5g,菊花20g,白芷10g,枸杞子20g,黃柏20g,牡丹皮15g,生石膏50g,川大黃15g。水煎,早、晚服。
4月12日二診:自述頭痛減輕,但口不能大張,飲食困難,鼻翼外側疼痛未減。按上方加減,去鬱李仁、香附,加生地黃20g,沙參20g,天花粉20g。連服12劑,病情基本好轉;又繼服9劑,治愈。共治療49天。
醫案出處:《沈陽市老中醫經驗選編(第一集)——唐星閣》
驗案4
郜某,女,45歲。
右上齒、頰部疼痛3年。先在某醫院診為齲齒,拔牙3個不效;後在某醫院診為三叉神經痛,中西藥物、針灸治療亦無效。邀餘診視。察其右上牙疼痛不止,不敢刷牙、洗臉、說話,舌苔白,脈弦緊。此陽明胃熱於內,寒邪閉塞於外所致也。法宜白虎清胃熱,烏頭搜風散寒以破陰霾。
川烏10g,草烏10g,知母10g,玄參15g,生石膏30g,甘草6g,粳米15g。進藥1劑,疼痛果減;5劑即消失大半;15劑後疼痛消失,後果愈。
醫案出處:《中醫臨證經驗與方法——朱進忠》
六、其他證候
驗案1中氣不足,清陽不升
李某,男,44歲。1994年3月7日初診。
患反複發作性眩暈已2年餘,眩暈每因勞累引發,先見左側耳塞耳鳴,繼之則覺天旋地轉,目不敢睜,身不敢側,惡心嘔吐,痛苦不堪。每次發作必周身疲乏無力。
診為梅尼埃病(美尼爾綜合征)。觀其舌苔白,脈弦無力。此乃中氣不足,清陽不能上升所致。治當補益中氣,升發清陽,佐以化痰降濁。
黨參14g,黃芪16g,炙甘草10g,蔓荊子6g,白芍15g,葛根10g,黃柏3g,柴胡3g,升麻3g,陳皮10g,半夏12g,竹茹12g,白術6g,生薑3片,大棗12枚。
服藥5劑,眩暈大減,體力有增。又囑服上方10劑,諸症悉除,從此再未複發。
按:本案眩暈為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屬於“虛眩”範疇。《靈樞口問》說:“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本案辨證眼目,在於眩暈每因勞累引發,李杲所謂“內傷氣虛之人,煩勞過度,清氣不升,忽然昏冒也”。今用補益中氣,升發清陽之方,則與證情相合。本方由益氣聰明湯、補中益氣湯、溫膽湯三方合用加減而成。益氣聰明湯出自王肯堂《證治準繩類方》,專為中氣不足、清陽不升、風熱上擾的頭痛、眩暈而設。再以補中益氣湯助其力,溫膽湯以化痰濁,則麵麵俱到,功效更宏。
醫案出處:《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
驗案2陰虛胃熱
李某,女,69歲。1969年6月5日初診。
4個月前,病初起時上牙疼痛,以後漸至滿口上、下牙疼痛,影響頭亦痛,進食時頭痛尤劇。滿口潰爛,隻能飲水,不能納食,大便秘結,小便色黃。雖曾多方治療,療效不佳。舌苔黃,舌質紅,脈象細數。
手陽明之脈入下齒,足陽明之脈入上齒,手足陽明熱盛,故上、下齒皆痛;又陽明經脈循額顱,故連及頭痛;滿口潰爛,舌質紅,舌苔黃,脈細數,乃陰虛熱盛之候。患者年高病久,本體已虛,而又為熱邪所傷,陰虛至極。治以滋少陰之陰,清陽明之熱。
熟地黃18g,玄參15g,麥冬15g,生石膏120g(研細,先煎1h),知母15g,懷牛膝18g。
二診:上方服3劑,諸症均除,恢複家務勞動。繼以滋腎、清熱為治,囑再進2劑,鞏固療效。
熟地黃15g,山茱萸9g,茯苓12g,懷山藥24g,牡丹皮6g,澤瀉9g,生石膏30g,知母12g。
醫案出處:《萬濟舫臨證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