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卷 舉仁(1 / 3)

第一卷舉仁

《衛靈公》:“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莊子.在宥》:“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清譚嗣同《仁學.界說》:“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虛心,故虛識。”

第一章

當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說謊的時候

那麼你說的真話也就成了謊言

--------麻雀

在中國的北部,龍江省的南部,有一條河流----拉林河。在拉林河的上遊,有一條水韻豐盈的河。這條河川流不息,綿延千裏,養育了河流兩岸勤勞而善良的人民。這條河,就是在這一流域很有名的西浪河。它地處鬆江大地,橫貫南北。這一條河流雖不葚寬廣,但卻也極具風韻,並同遠處的氓牛河形成犄角之勢。同時它也是古代滿族兒女的聚集之地,清代眾多的滿族貴裔在這裏屯墾戍邊。而這條河流所孕育的西浪河文化,一代一代,生生不息地綿延至今。

由於獨特的地域特色,這裏有一種土是黑褐色的,土質粘而又極富有營養成分,並含有多種礦物質,曾有人形容它,用手一抓,能擠出油來.。而這裏擁有的另外一種土,顏色紅黃,俗稱齊子土.,如玉米粒一樣,顆顆如珠,卻也能雜草叢生。兩種土質的差異,不禁讓人生出許多的感慨與困惑。

這樣的地域特色,這裏擁有的獨有的黑色土質,以及這裏獨有的水分,氣候。盛產一種享譽國內外的東北大米,俗稱長粒米。這種米,米粒長而飽滿,晶瑩剔透,煮熟後還帶有一種香氣。吃起來口感上佳,潤澤肌腹,古時曾是朝廷的貢品。

隻有這裏的土質,這裏獨有的水質,才能產出這樣的香米。人們曾作過試驗,在距西浪河半米之外,所產出的米質也是不一樣的。這使人們不得不感歎這裏土質的神奇。這就是西浪河所孕育的農業文明,難怪人們說,西浪河是這裏的母親河,生命之河。

在距西浪河十五華裏左右,則是這一地區文化,政治,經濟的中心----五昌縣。五昌縣的縣城內的人口雖不多,但卻管轄著方圓幾百裏的土地,百萬之眾。

五昌縣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3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生存的足跡。在五昌的縣誌上這樣寫著,周朝屬肅慎。漢朝屬夫餘。魏晉時屬勿吉。唐屬渤海上京府。遼屬東京道。金朝屬上京會寧府。元朝屬遼陽開元路。明朝屬奴爾幹都司鄰河衛。清朝初期屬寧古塔昂幫章京所轄。清雍正三年,清政府在拉林設副都統衙門。清鹹豐四年,在五昌堡夾信溝涼水泉子地區放荒開墾。並在區域分別設立;舉仁,由義,崇禮,尚智,誠信,五個甲社。清同治八年,在五昌堡設立協領衙門。清光緒七年,清政府在歡喜嶺設立五昌廳。清朝宣統元年,改五昌廳為五昌府。中華民國二年,改五昌府為五昌縣。

五昌縣是個大縣,地域廣闊,人口眾多,而且物產豐富,山水縱橫,是個典型的魚米之鄉。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塊人傑地靈的地方。在近二十年來卻發展緩慢,經濟滯後,失業人員多,百姓收入微薄。全縣的財政赤字以達三億多,機關幹部,教職員工的工資經常發不出。百姓上訪成風,遠近聞名。

肖間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在五昌的各個方麵出現大滑坡的情景下來到五昌做縣委書記的。

肖間在沒來五昌之前,對五昌的情況已經多少了解了一些。他知道這個縣的人是最能搞關係網,拉幫結派。本土意識特濃,權錢交易盛行。由於獨特的地域特點和文化屬性。對這個縣的前幾任縣長和縣委書記的落馬,大家開玩笑地說,都被這個縣的水土給腐化走了。這個縣的水土雖然能培育出優良的大米,卻不養縣官。這一特殊現象,造成了一般的幹部是不願來這裏主政的。都說縣官到這裏水土不服,這裏的水土隻養貪官,再好的清官來到這裏也會被腐化的,拉下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