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窮困潦倒還是富貴達人,都要保持住精神之氣,提高自己的品性德行,要做到樂而忘憂。因為憂會引起機體係統和生理的紊亂,本身就是致病的因素,它能傷害人的元氣,引發多種疾病。而良好的心態可以抑製心中的煩悶和憂慮。
尚柔主靜,貴在專一
《列子》中載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即“僂者承蜩”,故事說孔子在林中看到一位駝背老人正在忙碌著粘蟬,在常人看來難度極高的動作,老人做得準確、輕快,如同隨意取東西一樣,孔子歎道:“太奇妙了!”於是上前問老人:“你有道術嗎?”老人說:“雖然天大地廣,眾物繁多,卻沒有任何事情能幹擾我,在我眼裏就隻有蟬的翅膀,不回顧也不側視,不容許任何事物來分散我的注意力,如此這樣怎會捉不到蟬呢!”孔子聽後就對他的學生說:“用誌不分,乃凝於神,其佝僂文人之謂乎!”
可見,煉氣化神、意念專一是以柔克剛、以靜製動的重要因素。所以說,養生最主要的是意念專一,正如老子所說:“神得一以靈。”
以柔勝剛,以弱勝強,是《列子》養生的基本理念。《黃帝》篇曰:“天下有常勝之道,有不常勝之道,常勝之道曰柔,不常勝之道曰強。”氣功就是以弱勝強的健身之法。如老子《道德經》中闡述的:“虛其心,實其腹”。“虛其心”就是神向下,“實其腹”就是精向上。氣功是以靜坐求功,調勻氣息,意守丹田,這種形靜氣柔的方法比起剛強之法,有不可言喻的功效。所以養生中,不可有太多的私心雜念,要做到心無旁騖。
雜糅的想法太多,會相互幹擾,所以,反而不如以靜製動。一個時期內,意念專一地去做一件事情,然後一件一件地順次來做,反而有利於事態的發展。相反,幹擾太多,事情通常會超出自己所控製的範圍,導致我們的情緒起伏不定,從而引起過分焦慮和擔憂等不健康的心理,進而影響身體狀態,引發各種疾病。
老子如何看人生
一個人的生命不在長短,而在於生命的質量。
一日老子騎牛過函穀關,在函穀府衙為府尹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經》時,一個年逾百歲、鶴發童顏的老翁驕傲自得地到府衙找老子。
老翁對老子略施小禮說:“久聞先生博學多才,老朽想向您討教一個問題。”
接著老翁便得意地說:“我今年106歲了。說實話,從我年少時到今天,我一直無所事事,輕鬆度日。而與我同齡的人開墾百畝沃田卻沒有一席之地,修了萬裏長城而未享轔轔華蓋,雖建有四舍屋宇卻落身於荒野郊外的孤墳。而我呢,雖一生不稼不穡,卻還吃著五穀;雖然沒有置過隻磚片瓦,但仍然居住在避風擋雨的房舍中。先生您說,我是不是現在可以嘲笑他們勞作一生,隻是給自己換來一個貧窮早逝呢?”
老子聽完,微微一笑,吩咐府尹找一塊磚頭和一塊石頭來。
老子將磚頭和石頭放在老翁麵前,說:“如果隻能選擇其一,仙翁您是要取誰而又舍誰呢?”
老翁毫不考慮地將磚頭取來放在自己的麵前說:“我當然擇取磚頭。”
老子撫須笑著問老翁:“為什麼?”
老翁指著石頭說:“石頭沒有棱又沒角,取它無用,磚頭卻能用得著。”
老子又讓圍觀的眾人選:“家要石頭還是要磚頭?眾人都說要磚頭而不取石頭。”
老子又回過頭來問老翁:“那是石頭壽命長還是磚頭壽命長?”
老翁說:“當然是石頭了。”
老子釋然而笑,說:“雖然石頭壽命長,人們卻不擇它,而磚頭壽命短,人們卻無一不擇它,不過是有用和沒用罷了。天地間萬物莫不如此。壽雖短,對天對人皆有益,天人皆擇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壽雖長,對天對人卻無用,天人皆摒棄,你們說,是長亦是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