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叩齒健齒養生訣
叩齒,亦稱“叩天鍾”,即上下牙齒相擊打,東晉著名的道教學者、醫藥家葛洪曾把叩齒作為道家的修煉之法,從此叩齒流行於世。後世有很多人用此法來養生,如顏之推曾經以叩齒之法健身。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常以叩齒健身,年過八旬,仍齒堅完好。北宋文壇巨匠兼書畫家蘇軾亦以叩齒之法健身,每至半夜則披衣盤腿而坐,麵向東南,叩齒36下。清朝乾隆皇帝作為中國封建王朝中壽命最長的皇帝,更是以“齒宜常叩”作為養生之訣。
對於叩齒的修煉之法,在古代詩文中也多有反映。唐朝韋渠牟在其《步虛詞》之十七中有:“叩齒端金簡,焚香檢玉經。”宋朝梅堯臣的《題劉道士奉真亭》也寫道:“降真沉水生爐煙,叩齒曉漱華池泉。”元朝柯丹邱《荊釵記·薦亡》曲中也有言:“揑訣驚三界,叩齒動百神。”前人的這些描述,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叩齒養生時的環境要求以及其對身體保健的重要作用。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人類的壽命普遍延長了,身體也越來越強健。盡管如此,到了七八十歲的時候,人們也總會有老化的表現,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牙齒。很多上了年紀的人什麼都好,就是牙齒開始鬆動了。牙口不好的人咀嚼食物時多有不便,不僅不利於腸胃消化、吸收,而且也無緣享用很多美食,比如一些堅果,這樣就會影響營養的全麵攝入。因此,對於老年人來說,牙齒的保健非常重要。
事實上,老人脫牙並非因為年邁或自然衰老,其主要的原因是牙病。如齲齒、牙周病等,常常會導致牙痛齒搖、牙齦出血、牙周酸軟、咀嚼無力等。牙齒疾病的發作不僅讓患者吃不香、睡不好,還會誘發心髒病、動脈硬化、細菌性肺炎、腦中風等一些重大疾病。盡管可以吃些止痛消炎藥去除疾病,但是長此以往會對牙齒造成極大的傷害。現在有很多人認為平時牙齒酸痛無力、鬆動搖晃隻是小毛病,大不了換上假牙。然而,盡管假牙能夠幫助咀嚼,但卻很容易造成繼發性牙周病以及牙齦不適,還是不利於健康。
叩齒是健牙固齒的保健操之一,也是使牙齒延長壽命的傳統養生方法,據史料記載,北齊文學家顏之推曾患牙病,經常疼痛不已,這使他苦悶不堪,吃了不少方劑,但總不能根治。後來,他看了東晉醫學家葛洪的養生之作《抱樸子》,其中有用叩齒之法防治牙病的記述。於是,他每天早晨起床後就叩齒,堅持一段時間之後,牙痛竟消失了。後來,他堅持叩齒,牙痛再也沒有複發過。為了讓這個防治牙病的良方得以流傳,顏之推還特意記載了下來。
叩齒之法主要有3種,即輕叩、重叩、輕重交替叩。牙齒好的,可重叩;牙齒不好的,可輕叩或輕重交替叩。叩齒時,最好采取端坐位或臥位,閉口閉目,舌頭輕抵上齶,全身放鬆,心靜神凝,意守丹田,雙手疊放於肚臍處,自然呼吸,先叩臼齒,再叩門齒,各36下,反複3次。叩畢,將口中津液鼓漱12次,分3次咽下,切記不可吐掉。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記載了叩齒法,提醒叩齒應注意三點:一是叩齒的時間,以起床後為好。二是叩齒的次數,以300下為宜。三是叩齒的效果,以天天叩為佳。這是經驗之談,可以借鑒。平時叩齒的時候,可以選擇在每日早晨和晚上,以上牙對下牙空口咬撞20次,這樣有利於促進牙槽骨及牙骨質新生。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叩齒可以產生一種生理上的良性刺激,並促進牙床、牙齦的血液循環,改善牙齦組織的不良症狀,使牙齒變得堅固而有光澤,並能改善老年人牙齒鬆動和脫落的症狀。同時,對牙病患者也是一種很好的輔助療法。
另外,專家還發現,叩齒還有調節腦部血流量的作用,使腦血流量增加14%左右,因此,叩齒不僅有利於健齒,還有利於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津液常咽不生病
唾液,俗稱口水,在中醫上稱為“津液”、“甘露”、“玉泉”、“天河水”等。唾液是十分寶貴的液體營養物質,對養生保健益處頗多。據現代科學研究證實,口水除含有水分以外,還含有人體健康必需的澱粉酶、溶菌酶、黏蛋白、球蛋白、乳酸鐵、磷酸鈣、氨基酸,以及鉀、鈣、氯等多種成分,這些成分對人的身體健康非常重要。
唾液不僅能稀釋和溶解食物,幫助胃消化吸收,還能殺滅進入口腔內的細菌,為人體健康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中醫學者們向來就對唾液的養生作用非常重視,認為唾液充盈的人必定體質強,他們常常根據唾液的盛衰狀況來判斷健康的狀況。由此可見唾液之於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