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的曆史責任
理論
作者:李冰
黨的十八大從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高度,對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出了全麵部署。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努力創作出更多精品力作,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廣大作家的光榮使命。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作家隊伍。目前在這支隊伍中有延安時期的作家、有建國初期的作家、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作家、有新世紀的作家。中國作家一代又一代,代代傳承著中國文學的精神,代代出英豪。
最近,我國傑出詩人雷抒雁去世了,前幾年柯岩、朱寨,福建的郭風、何為,廣西的陸地,解放軍的黃宗江,北京的韓少華,山西的胡正,吉林的鄂華、王肯,上海的黃裳,廣東的韋丘等等一些年逾古稀的老作家離開了我們。2010年以來,去世的知名作家已經有170多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消失了,但卻永遠活在人們的記憶中,活在中國文學史上。老作家的相繼辭世,除了給我們留下悲痛,還留下很多思考。現在很多年邁的作家老當益壯,仍然勤奮筆耕,我們期盼並祝願他們身筆雙健,同時,也期盼並祝願青年作家盡快成長,接過老一輩的班,成為我國文學大發展大繁榮的後繼人才和中堅力量。曆史的重擔越來越多地落在青年作家肩上,青年作家應當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以旺盛的文學創造力和智慧才情,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的曆史責任。
首先,擔負起在作品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曆史責任。文學作品形象地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看法。它承載著社會理想、精神追求和價值觀念。法國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薩特說:“一切文學作品都是一種籲求。寫作就是向讀者提出籲求。”經典的文學作品之所以打動人心、流傳於世,就在於其中蘊涵著有益社會和人生的價值。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前途的燈火”。當前我們正處在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社會思潮越是紛繁複雜,越是需要文學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黨的十八大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興國之魂。當代中國文學要成為激勵人民前進的力量,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為人們提供價值引領,回應時代對精神家園、共同理想的呼喚,就必須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旗幟,以文學之體承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之魂,切實發揮文學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在文學作品中體現核心價值觀,必須正確處理社會責任與創作自由之間的關係。文學作品是個性化的公共文化產品,作家寫什麼、怎樣寫有充分的自由,同時必須認真考慮、嚴肅對待作品的社會效果。文學作品不是個人日記,是麵向社會、麵向大眾的。每一位有責任感的作家都應當自覺地以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切實做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要堅持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自己筆下的故事和形象融為一體,使作品形神兼備、引人入勝、催人奮進。要正確處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係。市場環境對嚴肅文學的衝擊是客觀存在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是不能搞以市場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文學不應該迎合市場而向“三俗”妥協。靠“三俗”吸引眼球,求得一時熱鬧,終究會被曆史淘汰。曆史能流傳下來的,必定是體現真善美、具有高超藝術水平、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精品。
其次,擔負起用作品反映振興中華偉大實踐的曆史責任。文學是社會實踐的能動反映,文學創作的源頭活水,隻能是時代的風雲際會和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黑格爾說,藝術家是“時代的兒子”。古今中外,大凡偉大的作家、藝術家,都以關注現實生活、記錄時代變遷為己任。法國著名作家巴爾紮克自稱是19世紀法國曆史的“書記員”,他說:“我搜羅了許多事實,又以熱情作為元素,將這些事實如實地摹寫出來。”馬克思稱讚巴爾紮克的《人間喜劇》是“用詩情畫意的鏡子反映了整個時代”。不僅僅巴爾紮克,很多現實主義作家都是社會的書記員,他們用作品記錄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被列寧譽為“俄國革命的一麵鏡子”,他的作品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期俄羅斯社會生活的一切矛盾與巨大的社會變動。
當前,我國正處在發展變革的重要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波瀾壯闊,人們的精神世界和創造實踐在不斷出現令人感奮的變化。作為親曆者和見證者,用文學的形式記錄、反映時代的曆史巨變,描繪億萬人民共同創造美好未來的奮鬥曆程,為人民立言,為時代放歌,是當代中國作家的光榮。廣大作家要把文學創作融入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洪流之中,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描繪當代中國的曆史畫卷和中國人民的精神圖譜。要像趙樹理、柳青等老一輩作家那樣,真正把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作為一種追求,增進對人民群眾的感情,用人民創造曆史的奮發精神哺育自己,在人民的創造實踐中進行藝術創造,奏響時代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