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糖尿病患者
兒童的血糖本來就不好管理,兒童貪吃好動,運動量和進食量都不可能控製得較為準確,肯定會存在誤差值。家長不宜將孩子的血糖控製得過於嚴苛,否則孩子的血糖會忽高忽低,反而更不穩定。而且,6歲以下的孩子身體的反饋係統還不健全,他們對低血糖的認識也不足,發生了低血糖也不知道表達,更容易發生危險。另外,研究報告發現,低血糖對兒童的智力也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家長要盡量避免孩子出現低血糖。
《2009年美國糖尿病診療指南》指出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不同的糖尿病糖化血紅蛋白指標:
(1)小於6歲的兒童:7.5%~8.5%。
(2)6~12歲的兒童:小於等於8.0%。
(3)13~19歲青少年:小於等於7.5%。
老年糖尿病患者
在美國糖尿病學界眾所周知的一句話是:“如果老年糖尿病患者發生一次嚴重低血糖,就可能抵消他一輩子控製血糖的益處。”老年人的神經反應較遲緩,發生低血糖後,沒有心悸、出冷汗等症狀,直接就出現昏迷的現象,這就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容易發生的“未察覺性低血糖”。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也不宜控製得過於嚴格,應相應地放寬控製力度。而不同類性老年糖尿病患者也有不同的控製指標要求:
(1)病情較穩定的60~70歲的老年患者,沒發生過嚴重的低血糖也沒有並發症,不需要強化降低血糖,可以將血糖控製在接近正常值,即空腹血糖小於等於6.2毫摩爾/升,餐後兩小時血糖小於8毫摩爾/升,糖化血紅蛋白小於等於6.5%。
(2)70歲以上的新發老年糖尿病患者,病情穩定,無並發症,也不需要強化降低血糖,達到以上指標即可。
(3)伴有心腦血管疾病,且經常出現低血糖的老年患者,應將空腹血糖控製在7~9毫摩爾/升,餐後兩小時血糖控製在8~11.1毫摩爾/升,糖化血紅蛋白控製在7%~7.5%。
(4)出現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和腎損害的老年患者,其空腹血糖、餐後兩小時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達到9毫摩爾/升、15毫摩爾/升和9%即可。
血糖自我監測需要注意的細節
生活中,需要進行血糖自我監測的人有:肥胖者,腎糖閥異常者,反複低血糖和患有酮症的人,通過口服藥物降血糖的人,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人,全部或強化胰島素治療的患者,還有其他的糖尿病患者。
相對於尿糖測試,自我監測這種方法更準確,可及時防止低血糖和高血糖。患者可記錄每次測量的血糖值,將血糖維持在最佳範圍,根據血糖的變化調整治療方案。
在進行自我監測前,患者首先要建立個人病曆檔案。日常生活中,患者可隨時進行自我監測,並需要長期持續下去,以達到控製病情的目的。
自我檢測需要注意的細節
(1)監測過程中有許多因素會影響血糖值,如血糖試紙超過有效期、血量不夠、手指消毒未幹、未將血糖儀編碼調到和試紙一樣等。
(2)采血前,一定要將消過毒的手指擦幹,待酒精揮發,使手指幹燥。
(3)采血時,不要擠壓手指,如果組織液被擠出來,也會影響測試結果。
(4)采血部位要輪流更換,避免總紮一個部位,形成疤痕。
一般情況下,病情比較穩定,血糖較容易控製的患者一個月可以檢測血糖5~7次,其中包括空腹血糖、三餐後兩小時血糖、夜間血糖,每次隻需檢測其中的一項就可以了。那些血糖較難控製的患者,如胰島素功能相對較差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檢測4~8次,檢測時間一般為三餐前、三餐後兩小時、睡前、夜間一兩點鍾,等病情穩定後,檢測次數可以減到每周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