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應該是這樣一座城市
新城事/新天地
作者:龐鐵堅
很多朋友問我:你參與了《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發展規劃綱要》的起草,你心中的桂林,應該是怎樣一座城市?或者說,你希望桂林建設成為一座怎樣的城市?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先弄清現在的桂林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顯然,大家都接受一個觀點:桂林是我國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座旅遊城市。國人之間相互交談時,如果談到“桂林”,大家腦海裏跳出來的第一個對應詞彙就是“旅遊”。如果談到“旅遊”,大家腦海裏跳出來的對應詞彙裏也肯定有“桂林”。可以說,“桂林”與“旅遊”,在當代中國人的語境裏,幾乎是同義詞,起碼是近義詞。雖然,桂林的旅遊仍以觀光瀏覽為主,它的旅遊業態還算不上非常豐富,它的旅遊產業也還談不上足夠強大,但它的旅遊文化印記,足以成為中國旅遊的LOGO!
凡到過桂林旅遊的中國遊客,幾乎都會感受到桂林的環境是如此美好,它的空氣質量、它的地表水質量、它的綠色植被,已經成為當今中國的稀缺資源。事實亦如此:桂林的環境指標,一直處於中國各城市的前列。
如果對桂林再有深一些的了解,就會發現,這是一座充滿著曆史文化氣息和民族文化氣息的城市。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千城一麵似乎已經是一種難以阻擋的潮流,盡管讓人遺憾,卻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歎謂。這時,桂林的街頭巷尾、山徑河灣、城郭村野所透露出來的那份曆史的、民族的文化氣場,使這座著名的旅遊城市時時處處展現著一種讓人回味不已的文化魅力!
當然,桂林也是一座初步具有國際範的旅遊城市,大量外國遊客擁來,並且喜歡上這裏,不少的歐美遊客甚至成為了這座城市的市民,成了旅遊產業大軍的一員。
以上所說,旅遊的特質、環境的優越、文化的深厚和包容,是桂林這座城市最重要的競爭力。還好,我們在這些方麵保持得不錯。
建設國際旅遊勝地,需要保持桂林的特質,也更需要有新的視野。
未來的桂林,應該是怎樣一座城市呢?
如果渴望繁華,沒必要來桂林,北京、上海、香港等都是公認的繁華都市。如果渴望成功,可能也不必來桂林,這裏也許能夠為一些人提供事業的舞台,但畢竟不能成為所有人的人生舞台。
桂林,應該是讓人放鬆心靈的地方,是人們尋找自我的地方,是我們休憩、閑暇之地。除了傳統的觀光之旅,桂林應該為更多的人提供更豐富的旅遊產品,比如休閑,比如度假。
桂林的民族風情非常濃鬱,有曬衣節、姐妹節、漁火節、三月三,等等。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民族節慶整合起來,串起來,讓每一個月份,都有一個甚至幾個特色分明的節慶活動,它會吸引更多的遊客,也會催生更多的文化交流。
桂林已經是世界旅遊組織與亞太旅遊協會確定的國際旅遊趨勢與展望論壇永久會址。如果這個論壇發出的對全球旅遊趨勢的判斷更具權威性,桂林的國際旅遊勝地地位就能夠得到更好的鞏固,不但全世界的旅遊者會更加關注桂林,旅遊從業者和研究者也將更關注這座城市發出的聲音。如何進一步發揮這個論壇的專業影響力,其實是建設桂林國際旅遊勝地的大課題。
我們要把桂林打造成為區域性的國際文化交流平台。如果每年都有幾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盛事在這裏舉辦,例如創辦國際書法節、舉辦環桂林國際山地自行車大賽、興辦國際熱汽球比賽,或者每年邀請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家在桂林發表演講、舉辦個展,就會吸引更多的文化愛好者到桂林來旅遊,並且成為這座城市的常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