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清明
卷首語
作者:蘇理立
驚蟄的春雷響過,氣候漸漸變得溫暖起來。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幾縷陽光灑下,便是清明時節。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
清明,是今人懷念祖先,祭祀前人的時節。中國夏曆的24個節氣,唯有清明成了現在的國定假日。
時序更迭、社會前行。中國人提倡“孝道”,人們總要飲水思源。姑不論人是否真有在天之靈,但中華民族這種緬懷前輩,感恩祖先的美德,千百年沿襲至今。這或許也是我們民族自立自強,生生不息的一種精神元素。
紛揚的小雨中,我們站在故人的墓塚前,點燃幾柱清香,說上一番祈禱的話語。逝者如斯,生者如何?腦海裏浮現出過往的一幅幅畫麵。當我們按慣例完成了祭祀活動,一步一回首地離開墓園時,卻產生了諸多的感慨。這滿山遍野的墳塋,安息著無數的靈魂。不管他們生前是輝煌還是落魂,是官宦還是平民,是富有還是貧窮,雖然經曆各異,總也殊途同歸。
現實和理智提醒人們,注重人文關懷,遵循科學理念,“厚葬不如厚養”。對前輩生前盡心盡責,才是最好的盡孝。從孔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到如今的“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人們已經從實踐中感悟到“逝者墳前千杯酒,不如生前一口湯。”
清明,也是一年中播種希望的季節。
“一年之計在於春”。農人大多在這個時節開始農事。中國素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種莫遲延”的民諺。季節,對於農事至關重要。春寒已過,大地回春,萬物複蘇。農民開始耕耘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期盼一個風調雨順的年成。年複一年,春種秋收。繁衍了生命,豐碩了大地。再說,這種“早有規劃,及時耕耘”的為事之理,豈是僅僅限在於農人,各行各業,乃至人的一生,又何嚐不是有耕耘才有收獲。
於是,我們得出這樣的感悟:清明是個“溫故而知新”的時節,在緬懷前人的活動中,重新認識自己感恩和盡孝的方法和責任;清明又是一個“而今邁步從頭越”的時節,在人們生命的新的年輪裏,開始新的一番努力耕耘,去迎接再一度碩果滿枝的秋天。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
扉頁短語:播種希望
清明剛過,天神作惡,雅安遭災,同胞蒙難。中華民族,同舟共濟,撫平傷痕,樹立信心,播種希望。我們信奉一條真理:多難興邦—— 陽光總在風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