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記者的良知 學者的情懷(1 / 3)

記者的良知 學者的情懷

飛天論壇

作者:許維

記者的作品常常被說成是過眼煙雲的“易碎品”。可甘肅記協副主席範昌德30多年前的一份“請命內參”,至今仍讓“苦甲天下”的定西父老鄉親難以忘懷;他的一部《天上西藏甲骨千字文》,成為西藏各族幹部愛國愛藏、建設美好西藏的優秀讀本和走進西藏的旅客遊人的“導讀”。

一、情係山鄉父老的悲喜憂樂

範昌德出生在會寧縣一個農民家庭,是西北高考狀元縣會寧一中的高材生。1966年,正當他躊躇滿誌準備迎接高考的時候,全國所有大學卻因“文革”動亂,戛然停止了招生。高考無望,他隻好同所有如今被稱為“老三屆”的學子們一起回到了生他養他的那塊土地。他白天同生產隊的社員們一起下地幹活,晚上便在油燈下苦讀醫書,鄉親們看他聰穎好學,又為人誠實,推薦他上會寧縣五·七紅專學校學醫。一年下來,醫術見長,成了村裏一名“赤腳醫生”。如果不是甘肅省廣播電台來縣上選拔人才,憑著他對醫學知識的那股執著勁,也許如今已成為隴上的一代名醫。

那是1971年春天,省廣播電台在全省各地選拔一批優秀青年充實記者隊伍,他被選中、錄用,成了甘肅省人民廣播電台的一名記者。臨行,父親叮囑說:“能到省裏當記者,這是我們全家的福氣。你可要記住,不論走到哪裏,比你大的叫爸,比你小的叫哥,虧人的事不要做。”

父親的這句話便成為他一生的做人準則。那時,“文革”尚未結束,台裏一個人品和學養都很好的編輯因為一樁文字冤案,一家人被下放到甘南草原去接受改造。那一家人便成了瘟神,沒有一個人敢去送行。他敬仰那位編輯的人品和學識,一個人偷偷去家裏看望。言談中得知因甘南氣候寒冷,想要一點煤炭時,他便又悄悄說服食堂管理員,兩人一起揀了幾麻袋上好的煤塊,偷偷連夜裝到遠行的卡車上。撥亂反正後,那人的冤案得到平反,回到台裏,成了範昌德最要好的朋友。

那年月,年輕編輯們都必須到地區記者站駐站當記者。誰都希望到條件較好的地區去,範昌德卻選擇了臨夏和定西。臨夏是少數民族地區,定西向有“苦甲天下”之稱,他在兩次駐站的八年裏幾乎跑遍了臨夏和定西兩個地州的所有縣鄉,到最基層的鄉村去采訪。一次,在定西縣大坪村采訪,正逢夏收時節,他便跟著社員一起下地,整整一周時間,白天同社員一起拔麥子,晚上一個人坐在小油燈下寫稿。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一些農村開始試行包產到戶,但剛開始那陣子,爭議很大。範昌德通過深入采訪和調查,采寫了“會寧縣甘溝公社書記歐永福談包產到戶”和“定西縣李家堡公社麻子大隊社員討論包產到戶”兩條消息,發回廣播電台後,因編輯把握不準,沒有播出。他便將兩篇稿子分別寄給了《人民日報》和《甘肅日報》,兩條消息很快分別在《人民日報》二版和《甘肅日報》頭版刊出,較早報道了定西地區包產到戶的事件,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反響。

範昌德勤於思考,善於發現典型。定西地區農科所西寨油料試驗站技術員俞家鍠、豐學桂夫婦,經過20多年的努力,培育出了15個胡麻新品種,在定西地區種植46萬畝,占全區種植麵積的70%以上,占全省種植麵積的30%,產量比土胡麻增產二到三倍。範昌德精心采寫了一篇《“定亞”胡麻與俞家鍠、豐學桂夫婦》的通訊,詳細報道了俞家鍠、豐學桂夫婦培育“定亞”胡麻的感人事跡,省廣播電台和《甘肅日報》播出和刊登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這對胡麻夫婦成了全省農科戰線的一麵旗幟。

在基層采訪,群眾就是爹娘。1979年11月,沈陽軍區調撥給定西地區一批救災棉衣,救濟貧苦農民。這批棉衣褲沒有包裝,破損嚴重,有的缺衣袖,有的少褲筒,有的髒得看不見顏色,有的上麵還沾有血漬。範昌德與另外兩位記者聽到群眾反映並實地調查後,立即寫了一份《如此救災》的內參,直接寄給中央軍委。這份內參深情回顧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定西地區人民生活疾苦的關懷,誠懇地說,黨中央“知道今年定西地區又遭嚴重災害後,指示部隊拿出棉衣等物資,解決群眾過冬禦寒的急需。對中央救災工作的指示,每個承受單位應重視和認真執行,尤其是部隊,更應該發揚‘擁政愛民’、‘軍民一家’的光榮傳統,努力搞好這一工作,加深魚水情誼。可是從沈陽軍區後勤部發來的這樣一批救災物資來看,他們似乎以貴族老爺對待乞討者的態度應付中央關於救災工作的指示。他們這樣做,不管客觀上有什麼困難,或者主觀意圖如何,在社會上造成惡劣影響是不可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