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在我50歲生日的那個晚上,也許是因為高興而徹夜未眠,當時想著古語雲:“五十而知天命”,那麼我的天命是什麼?

回憶起來,母親跟我說過,我是早產出生,先天不足,自幼體弱多病,靠吃藥長大。也許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在小學三年級語文老師布置的一篇名為“我的誌願”的課堂作文中,我寫到:第一誌願是當醫生,希望自己長大後能像給我治病的醫生一樣為更多病人解除病痛。高中畢業後,我回到農村,在勞動之餘我便自學《廣東草藥》和《赤腳醫生手冊》,並試著按書上內容采草藥,給自己和親人治病,如用火炭母治咽炎、腹瀉,車前草治小便痛澀,一包針治發熱,土牛膝治口唇痛等,多有療效。於是對中醫藥產生濃厚的興趣。

1973年,我有幸進入廣州中醫學院(現廣州中醫藥大學)學習中醫,畢業後分配到第一軍醫大學(現為南方醫科大學)工作,從一名住院醫師、主治醫師,晉升到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一直堅持在臨床第一線。看來,我的天命應該就是當醫生,當一名中醫師!在30餘年的從醫路上,更堅定了我要當好一名醫生的信念。在30多年的醫療工作中,吃過苦,受過累,把自己的青春交給了病人,我從來不曾後悔,而是樂此不疲從中得到快樂和滿足。

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生的職責應該是什麼?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應該做一名教會群眾懂得如何預防疾病,懂得養生保健的醫生,而不是隻會坐診開方或手術的醫生。如果醫生能把祖國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的健康養生知識、方法傳授給病人,或走進社區進行健康宣教,讓更多的群眾擁有健康理念,掌握健康知識,做到自己創造健康、享受健康,這也是我們醫生的責任。

近幾年,在南方醫科大學領導的關心支持下,我參與組織成立了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和廣東省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同時組織我的研究生團隊開展亞健康的科學研究。近5年,承擔了國家科技部、國家基金委、廣東省科技廳等中醫藥幹預亞健康的課題16項;走進社區、建設工地、企事業單位、軍隊營房和電視台,開展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羅仁教授與亞健康對話”的健康教育專題講座。迄今為止,已達100餘場,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每次講座結束後,都有不少聽眾留下來找我谘詢、看病,或對我的講課內容提出修改建議。所以本書是以我的講稿為基礎,由我的聽眾和我的團隊不斷修改而完善的。特別是我的學生趙曉山、賴名慧和戴紅芳,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辛勤的勞動。

創造健康是人類的智慧;維護健康、促進健康是人生的智慧;以中醫“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指導亞健康的幹預,是生活的智慧。

現代社會的生存與競爭需要我們擺脫疾病,走出亞健康,回到健康的人生軌道上來。《論語》:“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周易》:“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但願本書能對讀者的健康有所裨益,在亞健康的幹預實踐中有所不惑、有所不憂、有所不懼、有所啟思。

生命誠可貴,健康價更高;上工治未病,幹預亞健康!

南方醫院:羅仁

2010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