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陽光心靈——教師的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3)(1 / 2)

(二)行為治療

可分為急性焦慮(驚恐發作)和慢性焦慮(廣泛性焦慮、普遍性焦慮)

①急性焦慮,患者常出現無明顯原因的、突然發作的強烈緊張、極度恐懼、瀕臨死亡感,有如墜入萬丈深淵,有人會死死抓住身邊的人,有的尖叫、呼救或逃離。同時伴有劇烈的心慌、心悸、氣急、呼吸困難、胸悶胸痛、失控地發抖,出大汗等。發作時間通常可持續數分鍾。當一個人反複出現無預期的驚恐發作,並且開始持續地擔心再次發作的可能性時,驚恐障礙的診斷就成立了。

②慢性焦慮,主要表現為長時間、經常感到無明顯原因、無固定內容的恐懼和提心吊膽或精神緊張,總預感會發生什麼不幸而處於警覺狀態。伴軀體反應:坐臥不寧、心驚肉跳、心慌、頭痛、背痛、全身顫抖等。患者常因不明原因的驚恐感而意誌消沉、憂慮不安,夜間入睡困難。

3.病因

①遺傳因素。據研究,同卵雙生子的同病率為35%,高於全部其它的神經症。另據認為,某些神經類型的孩子可能更易在後天生活中發展出焦慮的人格特質,這種人格特質成了後來易感焦慮的基礎。

②人格因素。焦慮症患者大多都謹小慎微、膽小怕事、害怕困難、患得患失、遇事易緊張、對失敗過分自責,擺不脫失敗的陰影。

③精神壓力因素。當人們長期麵臨威脅,處於不利環境之中,或遭遇重大生活事件,就更易於發生焦慮症。值得注意的是,兒童時期的創傷性體驗常會由於現實生活中某些事件的喚起作用而誘發焦慮症。

4.防治

①自我調節。輕度焦慮可通過自我調節來緩解,常用的方法有:樹立信心;適當運動,根據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在感到焦慮緊張時做一些簡便易行的運動,可消除疲勞,減輕壓力;充足睡眠;放鬆活動;調整目標。

②心理治療:各種形式的放鬆療法,如自我鬆弛訓練、生物反饋技術、催眠療法以及脫敏療法、音樂療法、認知療法等對焦慮症都有良好效果。

對於急性的焦慮發作,以抗焦慮藥和抗抑鬱藥為主的藥物治療可以顯著迅速地改善症狀,起到效果。但如果沒有心理谘詢和治療從根本上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焦慮症是無法徹底治愈的。

(四)恐怖症

恐怖症是對某些特定事物、特定情景或要從事的特定活動產生強烈的恐懼感。明知不存在真實的危險,卻產生持續的異常強烈的恐怖反應或緊張不安的內心體驗,伴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心跳、脈搏加快,呼吸急促,頭暈,心悸,出汗,顫抖,暈厥)。產生回避行為。

1.臨床特征

①某種外在(體外)的客體情境引起強烈的恐怖。

②明知過分、不合理、沒必要,卻又無法控製。

③發作時往往伴有明顯的焦慮不安及植物性神經症狀,如出汗、心悸、麵紅或氣短、氣促、頭暈甚至暈倒、顫栗。

④因盡力回避所恐怖的客體或情境而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或工作,回避行為越明顯說明病情越嚴重。

2.病因

童年經驗:從種係發生角度看,恐懼是一種原始情緒。它是動物遭遇危險情境的一種警戒反應,具有適應意義。在人類生命期裏,兒童時期發生恐懼體驗機會顯然多一些,因此對恐懼症原因的探索大多強調童年經驗的作用,成人的恐怖症狀是兒時恐怖經驗在某種情景誘發下的再現;人格因素:恐怖症患者的人格特點多為內向、羞怯、膽小、怕事、依賴性強、遇事易焦慮等。

3.常見類型

①社交恐怖。社交恐怖症的基本特點是恐懼暴露在可能被他人評價的場合。主要表現為對社交場合和與人接觸的持久的強烈恐懼和回避行為。社交恐懼情緒出現時,患者會出現一係列的心理、行為和生理方麵的異常反應。心理方麵出現焦慮不安、反應遲鈍、暫時性遺忘,嚴重時會產生心力委頓和自我失控感;行為方麵出現動作僵化、變形,語言不流暢,甚至會出現口吃現象;生理方麵出現臉紅、心跳加快或心慌、心悸、氣短、發抖、出汗、震顫、眩暈等。這些反應在大多數情況下會對患者的人際交往活動產生負麵影響,患者可因恐懼而回避朋友、同學,不願出門,不願上學,幾乎與社會隔絕,失去學習和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