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先破後立
名師講壇
作者:徐建宇
“破立”之說源於道家白日飛升的傳說。“破立”是把自己或事物置於絕境,而後取得成功或重獲新生,即“置之死地而後生”。但在實際的論證過程中,批駁他人的論點,叫“破”;亮出自己的論點,叫“立”。先批駁別人論點的錯誤,再證明自己論點的正確,就叫“先破後立”。
如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就是一篇典型的“先破後立”式的文章。文章題目為“拿來主義”,在開頭,作者並沒有直接進入主題,而是先言“閉關主義”,接著大談“送去主義”,最後才提出了“拿來主義”。這種先破後立、破中有立的寫作手法,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並且,前文對“閉關主義”與“送去主義”的批判諷刺,與下文對“拿來主義”的讚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增強了文章的諷刺意味。
在運用“先破後立”這種寫作手法時,我們可以做到以下幾個方麵:
一、尋縫隙
為了否定對方的觀點,證明自己的觀點,我們要進行反駁。反駁的最好辦法就是從對方的觀點入手,而並不是急於提出自己的觀點。那麼,如何反駁對方的觀點呢?
所謂世事無絕對,任何的觀點或言論都有其不夠完整的方麵,而這正是我們所要尋找的“縫隙”,也就是對方論點的“軟肋”。抓住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巧妙地提出一個新的觀點,從而駁倒對方。我們知道,某一個觀點往往隻在某一個時間維度或空間內起作用。如果對方把一個觀點推向絕對化的極端,我們便可提出質疑並反駁它。
二、巧類比
所謂類比,就是由兩個對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質,推斷它們在其他性質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推理形式。類比的邏輯推理能引起讀者豐富的想象和強烈的共鳴。類比是一種主觀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因此,要確認推理的正確性,還必須經過嚴格的邏輯論證。因為在駁論中如果類比不當或生搬硬套,收到的效果會適得其反。
在進行類比論證時,首先要找到類比對象之間的相同點,這個相同點是類比能夠成立的前提,沒有它,就無法進行類推。其次,要進行類比推理。沒有這個推理過程,就達不到證明論點的目的。類比法通過客體事物與主體事物相同特點的比較,把客體事物的性質類推到主體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體事物具有客體事物同樣的性質,從而達到證明論點的目的。運用類比法需注意以下幾點:(1)使用同類對象進行類比。(2)與其他論證方法結合使用,對其進行補充。(3)結論要把握分寸,不可絕對化。
三、多舉證
一開始先列舉出一些觀點,然後簡明扼要地從其反麵立出自己的觀點,接著,道理論證和事實論證雙管齊下,從多角度、多層次充實和豐富自己的論點,使其形成固若金湯之勢。如一學生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我們的成長要擺脫低俗事物的紛擾,用傳統文化來滋養。有句話叫:“剛曰讀經,柔曰讀史。”是說意誌懈怠時讀史以明誌。謀臣策士,家國三寸簧舌裏;金戈鐵馬,江山萬裏血淚中。讀史書,能養浩然正氣。也是指驕躁狂暴時讀經以養性:老莊之道,清淨無為是非空;菩提之心,靈台空明塵埃無。讀經書,能塑靜儉德性。在我國浩瀚的書海之中,蘊涵著無盡的寶藏,它們是我們成長真正的養分。
上文中,作者先列舉了時下社會上出現的為了商業目的而使美遭到毀滅的事例,然後對其反駁,“要擺脫低俗事物的紛擾,用傳統文化來滋養”的論點,接著列舉讀史、讀經來論證傳統文化的滋養,讀經部分又先後列舉老莊、佛經等,充分證明了自己的觀點。
以上列舉“先破後立”的幾種方法,還需要同學們在實踐中不斷摸索。雖然“文無定法”,但隻要大家多嚐試還是有章法可循的,趕快動筆嚐試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