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園珍藏”主人初探
說瓷賞陶
作者:洪則湧
“筱園珍藏”款瓷器因與淺絳彩瓷開山鼻祖程門有關,一直是文人瓷畫收藏界高度關注的品種。從最早關善明的《瓷藝與畫藝》,梁基永的《中國淺絳彩瓷》,到陳建欣、穆清、劉正波的《淺絳彩瓷畫》,熊氏兄弟的《謙益堂藏瓷》,劉楊的《淺絳彩瓷品鑒》,陳樹群、胡越竣的《淺絳百家》;直至最近的徐錦範、陳兵的《中國晚清淺絳彩瓷器》等都著錄了一些“筱園珍藏”款淺絳彩瓷並予研論。但至今關於“筱園珍藏”款淺絳彩瓷仍有不清楚乃至有爭議之處,所以研究“筱園珍藏”款淺絳彩瓷的主人是誰,無疑對進一步厘清問題是相當重要和有意義的。
據《淺絳百家》作者陳樹群先生研究,“筱園珍藏”作為一種款識最早於光緒戊寅年(1878年)出現在石祉庭的作品上。筆者藏有一對“筱園珍藏”墨色雙行底款供盤,雖然沒有落名款,但顯然也是石祉庭同期所作,這已為圈內人士所知。筆者試從石祉庭入手探究“筱園珍藏”款淺絳彩瓷主人是誰的問題。
石協坤,字祉庭,在淺絳彩瓷器上的軒室號為芝陽書院。同治十一年版《饒州府誌》繪圖者就是石祉庭。筆者還藏有一幅石祉庭紙畫,此畫曾為晚清禦史江春霖所藏,題簽中“杏邨江禦史”就是指江春霖。江春霖(1855-1918年),字仲默,一字仲然,號杏村,晚號梅陽山人,福建莆田人,光緒二十年(1894年)進士,曆任翰林院檢討、武英殿纂修、國史館協修,官至新疆道,兼署遼沈、河南、四川、江南道監察禦史。訪察吏治,不避權貴。前後六年,封奏六十多起,與慶親王、袁世凱、徐世昌、孫寶琦等權貴抗爭,聲震朝野。宣統二年(1910年)被罷官歸裏。從此,厭談政治,致力於公益事業,任修築韓壩海堤、萩蘆溪大橋等董事。其傳世著作有《江侍禦奏議》、《江春霖文集》等。題簽者是黃苗子、黃永玉的老師朱成淦。
石氏雖未考得功名,但“國學生”、參與修編府誌、畫作被禦史所藏,說明其並非普通匠人,而是一個讀書人、畫家、文人。文人進入陶瓷繪畫領域正是早期淺絳彩的起點與特征之一。
同治十一年版《饒州府誌》總篡石景芬,字芸齋,生於清嘉慶六年,清道光二年進士。曆任鹽運使、鹽茶道、知府、監察禦史等職。精於碑貼、金石研究,方誌著述頗豐。同治之初,石景芬應聘至翥山書院,後至饒州芝陽書院執教。同治三年受聘主修《饒州府誌》。石景芬與石祉庭同為江西樂平人,石景芬曾在芝陽書院執教,石協坤在瓷器上落款的軒室號也是芝陽書院。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可知石氏的繪畫水平及其交際圈、與地方官員多有往來等情況。
當時編修《饒州府誌》領導小組裏還有一個人,即“署樂平縣知縣任玉琛”。石景芬與石祉庭同為江西樂平人,與代理樂平知縣任玉琛在長達八年的共同修編方誌過程中是完全有結識基礎和可能性的。任玉琛後來遷浮梁縣知縣,這點在《清德宗實錄》卷191有相關記載,1884年光緒甲申年伏秋景德鎮特大洪水“據景德鎮厘卡委員即補知府鮑孝光、署景德鎮伺知汪宗牒、浮梁縣知縣任玉琛稟稱:(六月)初三日河水陡漲十餘丈,城內水深數丈,衝倒城牆數十處,毀壞城樓六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