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癲癇
人類大腦約有120億個細胞叫做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都有兩種伸展成纖維狀的突起叫樹突和軸突。樹突負責向神經元的細胞體傳遞來自其他神經元的信息;軸突則傳送信息到別的神經元。眾多神經元由這兩種突起互相聯係成為神經網絡。神經網絡使數以千萬計的神經元聯合為一體發揮正常的神經功能。神經元間通過網絡互相傳遞信息,傳遞方式為:電傳導→化學傳遞→電傳導。
信息以電位變化的方式從樹突傳到神經元,再傳導到軸突末端,在軸突末端電能轉變為化學能,釋放一些化學物質影響下一個神經元的電位,產生電位變化再向其他神經元傳導。因此電位變化是神經元發揮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礎。在細胞間有傳遞功能的化學物質叫遞質。遞質有兩類即興奮性遞質和抑製性遞質。前者使下一個神經元的門戶大開,廣納四方信息並可傳向其他神經元;而抑製性遞質則使下一個神經元關閉自守,對任何傳來的信息不但無反應也不再向前傳遞。因此神經元的基本活動方式可以概括為:有反應,即通過;無反應,即不能通過,這和電腦的基本原理完全一樣,就是二進位。這絕非巧合,而是數十萬年從進化中精煉出最佳也是最簡捷的功能狀態。但人類大腦的功能要比電腦更為複雜,更為快捷。未來的電腦就是要模擬人類大腦而達到智能化。
但是,當某種病變影響了神經元的電位或影響神經遞質的釋放或其活動能力就會引起神經網絡傳導異常。
假如其影響是使神經元過度興奮,就會產生比正常電位變化電壓更高,頻率更快,持續時間更長的電位發放,這種異常發放可以用腦電圖記錄下來。假如異常發放擴散到較大範圍,甚至影響兩側大腦半球,產生發作性的臨床症狀,就是癲癇。
世界衛生組織給癲癇下的定義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大腦神經元異常地、過度的、暫時的電位發放,產生反複發作的症狀。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癲癇不是單一病因的疾病,而是多種病因的綜合征,但是具有相似的電生理基礎和臨床症狀。而發作一詞指的是一次突然開始和突然終止的症狀,可以是癲癇性發作,也可以不是癲癇性的發作。應注意的是癲癇的定義中明確指出“反複發作”,因此一次發作並不一定是癲癇,據統計3.5%的人在一生中有過一次驚厥發作,而癲癇的患病率僅為0.5%。
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中並沒有說癲癇有什麼症狀,這與其他疾病的定義不同。人類的任何功能,從簡單的動動手指到複雜的思維都是由大腦支配或控製的,而且大腦各個區域還各司其職,大腦某一區域專職負責人體的某項功能。當異常放電起始於某一區域就會出現特定的症狀,如大腦中央前回的功能是與肢體運動有關,因此起源於中央前回的癲癇就表現為肢體抽搐。由此可見癲癇的症狀多種多樣,很難在癲癇的定義中用簡單的幾個症狀概括癲癇的特點。
二、癲癇是常見的疾病
癲癇俗稱“抽風”或“羊角風”幾乎盡人皆知,甚至在日常談話中常作為貶義詞,如一個人行為不正常就會說“你抽風哪”,可見癲癇是非常常見的神經係統疾病。
到底常見到什麼程度就需要科學的調查了,科學的調查也叫流行病學調查。通過調查可以確切知道某種疾病有多少病人,每年新發病多少,因而死亡的有多少,為治療這個病有形和無形的花費有多少。這些資料對衛生行政部門非常重要,根據調查得來的數據製定對策,規劃預算。
世界各國都對癲癇做過流行病學調查。有幾項重要的調查內容對估計癲癇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大小非常有意義。首先是患病率,指的是在規定的調查時間以前所調查的人口中有多少人患過癲癇;發病率與之不同,每10萬人中每年新出現多少癲癇病人;緩解率可以了解隨年齡增長發作消失的有多少,包括未經治療的病人叫自發緩解以及治療後發作消失的病人;死亡率,每10萬人中有多少人死於癲癇。
過去認為癲癇多發生於兒童及青少年,近年的調查顯示不但在兒童期發病率高,在60歲以後還有一個發病率高峰。而在發展中國家沒有發現60歲以後的發病率高峰,這與平均壽命有關,平均壽命低顯示不出老年人患病率高峰。不同年齡發病率不同與病因密切相關。癲癇有6大常見病因,即先天及圍產期異常、顱腦外傷、中樞神經係統感染、腦血管病、腦腫瘤及變性病。兒童期以先天及圍產期異常為主,外傷及腫瘤占第二位,其他少見;15~34歲以外傷為主,其他依次為腫瘤、先天及圍產期異常、感染、腦血管病及變性病;35~64歲以腦血管病占首位,其次為腫瘤、外傷、先天及圍產期異常、變性病及感染;65歲以後腦血管病占絕對多數,此外為變性病及外傷,其他少見。還有很多找不到明確病因的癲癇叫隱源性癲癇,多見於兒童及青少年。
癲癇患病率高但死亡率低,在1.0/10萬~4.5/10萬之間,這表明很多病人的癲癇持續很長時間。但我國的調查高於上述水平,為7.9/萬和6.9/萬,這是我們應該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