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動畫之“美影名片”
前不久,曾獨立執導或聯合導演過多部著名動畫片的馬克宣先生駕鶴西去,一時間引來眾多緬懷與熱議。人們發現,這些動畫片的片名,如同刻痕一樣,深留在童年記憶裏,它們當年帶給我們的歡樂,簡直石破天驚無與倫比。《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牧笛》《三個和尚》《哪吒鬧海》《山水情》……從1956年到1986年,中國有31部動畫作品在全世界各類電影節上獲獎46次,由此在世界動畫界形成了廣受讚譽的“中國動畫學派”。水墨動畫無疑是最富中國特色的片種,而其中繞不過的“四大水墨經典”《小蝌蚪找媽媽》《牧笛》《鹿鈴》《山水情》均是“美影製造”。這些名片,不但見證了我們的無邪童年,也見證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黃金時代。由此不難理解,對馬克宣先生的無限追憶,其實也是對“美影”昔日輝煌的慨歎,以及對重振輝煌的期盼。
說到上海影壇,除了長期巍然屹立的“上影”之外,相當值得誇耀的,就是“上譯”和“美影”。在藝術萬馬齊喑的年代,“上譯”的“內參片”給人們提供了窺視世界的窗口,而“美影”的動畫片,不但給我們藝術驚喜,還常常收獲意想不到的國際獎項。禁這禁那,動畫片一枝獨秀。“美影”是製造奇跡的發源地,是無數少年兒童的向往聖地。水墨動畫無疑是“美影”的拳頭產品,它的“中國首創,中國特色”令國外同行都驚為天人歎為觀止。然而直到“解密”後我們才知道,當年的這項“革新”何其困難,它牽涉到繪畫、攝影及特技等製作工序上的一係列全新改革。當“美影”奉出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時,那份驚喜,怎麼形容也不為過。一位日本動畫界人士的留言具有很強的代表性:“當獲悉水墨畫能動起來,簡直不敢相信!可是,看了以後,真是大吃一驚!這樣的作品,是用什麼技術搞的呢?確實難以想象。能夠把水墨畫製成動畫片,表明了中國人民對自己傳統藝術有很深的感情和深刻的了解,外人隻能說是‘了不起’。”也就是說,咱們曾經在動畫領域,走在了“創新”前列!以至於該項製作技術獲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而關於水墨動畫製作過程的相關技術信息,還曾一度被國家定為一級機密。可見水墨動畫已然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
今天關注“水墨動畫”有何現實意義呢?其最大的意義是,它提醒我們,在藝術創新上,我們不必妄自菲薄拾人牙慧,無論日劇韓劇怎樣的如日中天,無論日本動漫如何的名滿天下,我們在虛心學習大膽舶來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曾經的“中國首創,中國特色”之傳統。像水墨動畫這樣的“美影名片”,大可以溫故而知新,大可以老樹發新枝。當然,在新環境下,再要不計成本地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財力,以及“舉全部大師之力”研磨一部短片,已然不太可能。但創新絕不隻是“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之間的簡單算計,首當其衝的應是一種精神和氣質。當“不甘人後”與“重鑄輝煌”的內心追求成為新一代“美影人”的普遍共識和自覺作為,“辦法”一定會比“困難”多。
“美影人”正在腳踏實地地盤活這筆遺產。告別人海戰術的手繪製作,跨越水墨局限的散點透視,用彩墨,用數碼,用現代動畫技術,用大銀幕,重新煥發“水墨動畫”的風采,目標已在清晰,戰艦已在打造。有時候,“文化名片”的偉力會讓人意想不到:或許,你呈現的隻是一部“藝術短片”,但其間的“含金量”是多方麵的,它預示著某種可能,它展示著某種方向,它昭示著某種實力,抑或,它標示著某種不可預測的創造力……激勵之下,更大的創造才會接踵而至,才會不期而至。它是火種,是引擎,是永不止歇的創造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