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有這樣一句話叫‘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也就是說心態平和,則正氣存內,那麼你抵禦外邪的能力就越強,保持健康的機會就越大。”不管是健康的人還是身體患有疾病的人,心態的重要性都是第一位的,一份愉快的心情勝過十劑良藥。
曾經有個武士問他師父:“我要多少年才能把武功學好?”師父答:“大約要5年。”武士問:“那我努力練習,把所有時間拿來練功呢?”師父就答:“那估計要10年。”武士接著問:“那我不睡覺,曰夜都練習呢?”師父說:“那你一輩子都不能成功。
簡單的故事折射出人生的修養境界:慢下來,並不等於落後,也不等於錯失機會,而是一種把握生命節奏的方式。我們常聞“欲速則不達”的道理,隻有你掌握生活的節奏,你才能遊刃有餘,如果你跟著社會的節奏震動,你將處處受阻,時時被動。
養生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它源遠流長,綿亙數千年。養生一詞,原出《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曆史中,健康與長壽一直是人們向往和追求的目標,從皇家招募異士煉丹到民間總結強身健體的經驗,養生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尤其是伴隨著中醫學的進步,養生文化以此為肥沃的土壤,逐漸生根開花並發揚光大。
以有確切的史料記載為準,我國醫學對養生保健的研究曆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曆代有眾多的醫家、佛家、道家對養生之道作過詳細而深刻的發掘和論述,逐步形成了一套係統的中醫養生理論。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的養生文化而言,中國的養生理論與實踐由於有著古代哲學和中醫基本理論為底蘊,所以顯得尤為博大精深。它彙集了我國曆代勞動人民防病健身的眾多方法,糅合了儒、道、佛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堪稱集中國古代生活藝術之大成,兩千年來勃勃生機而充滿濃厚的東方神秘色彩。
作為華夏古典養生文化的正宗繼承者,我們如何解讀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它?拂去養生文化神秘的麵紗,我們可以從生活中、從具體行為的角度去理解和感悟。因為文化是從實踐中來,從現實生活中來,而旦最終也要到生活中去,才能發揮其作用。
著名中醫孔令詡教授認為,養生第一要務應該是養心。他說:“《內經》有這樣一句話叫‘活淡虛無,真氣從之’。也就是說心態平和,則正氣存內,那麼你抵禦外邪的能力就越強,保持健康的機會就越大。”不管是健康的人還是身體患有疾病的人,心態的重要性都是第一位的,一份愉快的心情勝過十劑良藥。專家研究發現,那些腫瘤患者,凡是比較樂觀、放得開的人,活的時間就長,而越是害怕、緊張的人,越不利於他的病情好轉,也越容易出問題。從長壽人群看,盡管居住的環境、個人的飲食習慣各式各樣,千差萬別,但他們都是心胸豁達、恬淡的人。從對長壽老人的報道看,百歲老人很少有脾氣急躁,一點就著的人。為多大的事生氣胸懷就有多大,心中有什麼就看見什麼!心態決定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大家都應用心做事,保持一顆平和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