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快感的感官神經基礎初探
批評與闡釋
作者:阮學永
摘 要:建立在感官感受基礎上的審美,其快感形式,必然與感官感受信息的特別神經信號處理方式密切相關。視神經係統的腦特性,額葉眼區、視網膜多巴胺能無長突細胞的存在,與視覺快感之間有緊密聯係。聽覺、嗅覺、味覺,也都有與感官特性緊密相關的獨特快感形式。而感官感受信息處理過程中的生物化學機製,與多巴胺合成機製之間存在著的深層關係,部分揭示出感官快感間的某些內在聯係。 關鍵詞:審美快感;感官神經機製;視覺;多巴胺;生化機製
建立在感官感受基礎上的審美,其快感形式,必然與感官快感有密切聯係。感官快感的特點和規律,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製約審美快感的現實表現。因此,不深入研究具體感官快感的特點和規律,就無法全麵、清楚解釋審美快感問題。受相關觀念和學科發展水平限製,審美快感的感官基礎,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討論。而當前生命科學,特別是神經科學,關於感官機製和快感研究的成果,為我們較為深入地探究這一問題,提供了可能。
一 視覺快感
(一)視覺的獨特性。
在傳統審美研究中,視聽經驗,因非實體接觸而所有的對物質實體的極低依賴性優勢,往往成為人們超拔欲望和感官困擾的有力憑借,從而被視為高高在上的審美經驗。其中,視覺經驗因在人類生活中的極端重要性,更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哲學美學的開創者柏拉圖,關於美的思考,就主要以視覺經驗為基礎。在他看來,要認識“美本身”,“第一步應從隻愛某一個美的形體開始……第二步他就應學會了解此一形體或彼一形體的美與一切其他形體的美是貫通的……於是放眼一看這已經走過的廣大的美的領域……這時他憑臨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觀照,心中起無限欣喜”①。而在新柏拉圖主義者普洛丁看來,視覺不僅具有精神性,似乎還具有智性能力。在繪畫藝術領域,從印象派起,人們開始高度關注視覺本身的特性。康定斯基和蒙德裏安的抽象畫,更是將對視覺特性的關注,推向了極致。視覺究竟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引來理論家和創作者的高度關注?當前的神經科學研究,為我們部分揭開了謎底。
由於胚胎發育中視網膜與腦,均起源於外胚層;同時,視網膜的形態結構與大腦皮層也極為相似形成了多層細胞和突觸連結,功能上亦能處理複雜的視覺信息,因而又被神經科學家稱為“外周腦”。視神經,也是顱神經中唯一由腦體直接發出的神經。所以,視神經及視網膜,可被看做是腦的一部分。這意味著,“與其他周圍神經相比,視網膜對視覺信息,不但有一定的自主感受和處理能力;而且在信息傳遞上,它與腦部的聯係,還具有無中介、快反應通道的性質。”②視網膜近似腦的組織結構、視神經與腦緊密聯係的特點,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視覺活動,與其他感受活動相比,更近似於大腦的活動方式;而大腦的活動,也更容易轉化為視覺活動。
在視覺研究中,神經科學研究者還發現了視覺信息的多通道平行處理特性。從基礎層麵上說,顏色、形狀和運動信息處理,都有相對獨立的通道。而在高級層麵,注意人物和場景的大腦部位,卻有所不同。這意味著,在某個當下,由於輸入信息之間存在的獲取注意競爭,我們可能隻能集中注意對象信息的某個或某些方麵;而在另一個時刻,因輸入信息競爭,或主動注意選擇,我們注意的方麵也可能會發生轉換。
憑借對西方藝術史上著名畫作樣例的視角獨到的出色解析,以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M.S.Livingstone為代表的視覺神經科學家,闡述了視覺藝術表現效果與視覺之腦信息加工模式的契合關係(parallelism)蒙德裏安風格獨特的抽象畫之所以吸引人,原因在於視覺皮層存在對直線邊沿及其特定方向敏感反應的神經元,其幾何形狀的筆畫順應了此種神經元偏愛直線的‘怪癖’;蒙娜麗莎若隱若現的神秘微笑,源於不同空間頻率視覺刺激的神經加工模式;莫奈《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一畫中閃爍跳動的太陽(畫家將其明暗度處理得與周圍的雲彩相同),是大腦視覺信息平行加工(parallel processing)背側通路(對於明暗對比、運動和空間位置信息反應敏感)與腹側通路(對於形狀和顏色反應敏感)相互作用的結果。③
格式塔理論中我們熟悉的所謂圖與底的變化,與視覺的這種特別神經機製,關係應該也是極大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與蒙德裏安的抽象畫相類,在實際生活中,高聳的建築物、遼遠的地平線,往往會喚起我們特別的美感反應。而這與視覺神經活動的特性,關係也極為密切。除了作為運動控製的腦部水平、垂直凝視中樞可能發揮的作用外,視皮層21a區(下顳葉腹側)更多神經元的最優方位,非常明顯地傾向於分布在水平和垂直朝向,而較少地分布在傾斜朝向,平均相差23%。與此相比,在17區這種差別隻有5%~7%。長期以來,這種在17區上雖然顯著但又不大的差別,一直被用來解釋心理學、行為學和電生理學上的“傾斜效應”(即人類和高等動物對水平和垂直方位,比傾斜方位有更高的視覺能力)。因此,看來更高視覺皮層區21區神經元,對此“傾斜效應”進行放大後,所產生的如此顯著的神經“傾斜效應”,可能對心理上產生“傾斜效應”會更有決定性的作用。④正是這些物象足夠高、足夠長,再加上其他一些特性,在喚起高度視覺關注的同時,極強地調動了我們對之的感受,從而引發了特別強烈的美感反應。
(二)不期而至的快感。
關於快感,當前的神經科學研究,把它的產生與一種神經遞質多巴胺的釋放活動,緊密聯係在了一起。“它傳遞刺激信號如進食或飲水,具有欣快(愉快的或正強化的)性質,因而激活相應尋求目標的行為。”⑤ 與欣快感產生相關的很多物質,如海洛因、可卡因、肽類等,也是通過影響多巴胺的釋放活動,從而讓人產生快感的。而在視網膜神經遞質研究中,“實際上,所有已知的遞質均見諸於視網膜。光感受器和雙極細胞釋放穀氨酸;水平細胞釋放GABA;無長突細胞中有些釋放多巴胺,有些則釋放吲哚類,還有些釋放乙酰膽堿。”⑥這意味著,視覺快感的神經基礎,在視網膜層麵已經存在。
另外,就特性來說,多巴胺能神經元較小,它通常在高頻刺激下才會釋放。同時,動作電位持續時程長,傳播很慢。“單胺與肽類物質在高頻刺激時釋放,因為大致密核心囊泡(LDCV)遠離活性帶區,故釋放有一定延遲。”⑦這意味著,一般的視覺活動,並不會引起人的快感反應。隻有在高頻刺激,即大量神經元同時放電,或單個乃至數個神經元爆發性放電的狀況下,快感才可能會出現。同時,其還能持續一定的時間,有周圍彌散性的特征。了解了這些,我們再來看審美,也許就能理解審美快感,為什麼不是我們想讓它產生,就可以產生的;而具有擴張特征的視覺刺激,為什麼更容易喚起我們的快感體驗。多巴胺的慢傳遞特性,與視覺信息傳遞中,最重要的興奮性遞質穀氨酸的快傳遞特征相應;加上視覺的腦特性,以及認知判斷的優先性,決定了習慣化的審美活動中,有些時候,會出現所謂“判斷在先,愉悅在後”的情況。
大量神經元同時放電,這在視網膜完全可能。而其直接會影響無長突細胞,也是確定的。一方麵,視網膜與明視覺緊密相關的視錐細胞,其數量在兩百萬以上;視網膜神經節細胞,也在一百萬以上。在視覺活動中,大量視網膜神經元被激活,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麵,就要說到視網膜無長突細胞的特性。無長突細胞無軸突,但其廣泛的神經突起,具有軸突與樹突的特征。它的輸入來自視網膜雙極細胞,它一方麵向視網膜神經節細胞輸出,另一方麵又與其他無長突細胞聯係,也可能對雙極細胞起反饋作用。由於無長突細胞廣泛的聯係,“它提供了許多特別是橫向的聯係和加工方式。”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