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凡2cm直徑者為腫瘤轉移淋巴結。
4.MRI:MRI對腎癌診斷的敏感度及準確性與CT相仿,但在顯示腎靜脈或下腔靜脈受累、周圍器官受侵犯及與良性腫瘤或囊性占位鑒別等方麵優於CT。腎癌MRI的典型表現為:
(1)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腫塊,可致腎髒外形改變,大於3cm者邊界往往不清;
(2)腫瘤血管結構豐富,可見流空的瘤內黑色血管影,迂曲而擴張;還可見腹膜後供血動脈、瘤周圍側枝血管黑影;MRI可以清晰地顯示腎靜脈與下腔靜脈內的瘤栓;
(3)腫瘤信號不均勻,在T1加權像上常呈低信號或等信號。15可有瘤內鈣化,呈低信號;
(4)腫瘤中心壞死區呈長T1與長T2值,在T1加權像上呈明顯低信號,在T2加權像上呈明顯高信號;周圍瘤組織信號不均;
(5)瘤內出血中遊離的MHB呈高信號;
(6)大約5的腎腫瘤血管結構很少,有包膜,惡性程度較低,MRI上僅顯示信號不均,無特征性。
(7)對淋巴結腫大的診斷標準同CT。
(8)對懷疑有腎靜脈或下腔靜脈內瘤栓的病例,用MRI的額狀麵圖像可以清晰地顯示瘤栓的範圍。
5.腎動脈造影:一般情況下,腎癌有豐富的血液供應,當疑有腎癌時,進行血管造影可以清楚地顯示病變。近年來,隨著造影技術的發展,多采用選擇性腎動脈數字減影方法。腎癌可以有以下動脈造影征象:
(1)腎動脈增粗:說明腫瘤血供豐富;
(2)腎內動脈分支受壓移位:多見於腫瘤鄰近的動脈分支,少數情況下腫瘤周圍的血管呈包繞狀;
(3)動脈受腫瘤侵蝕:表現為局限性變細、不規則或粗細不均;
(4)腫瘤血管:腫瘤區出現多數迂曲、不規則、粗細不均、分布紊亂的小血管,此為發育不成熟的新生血管。腫瘤血管內的竇狀腔隙在造影片上表現為造影劑呈湖狀或池狀分布聚集。有時腫瘤血管呈細網狀,分布和形態都比較規則;
(5)腫瘤染色:此征見於造影的實質期,即腫瘤區呈高密度,係腫瘤血管內造影劑聚集的結果;
(6)腎靜脈提前顯影:由於腫瘤內血循環加速或腫瘤內存在動靜脈瘺,在動脈期即可見腎內靜脈和腎靜脈主幹的顯影;
(7)腫瘤邊緣透亮帶:見於有假包膜的腎癌。在實質期時,假包膜由於血管稀少顯示出密度低於腫瘤區,形成一狹窄透亮帶包繞腫瘤的部分邊緣。
(8)鑒別:當向腎動脈內注射腎上腺素時,正常腎髒血管收縮,錯構瘤等良性腫瘤內的血管也將發生收縮,但腎癌組織內的腫瘤血管不會收縮。
6.除外轉移灶:據報道,腎癌病人就診時有20-35已發生轉移,治療方法將因之而有所變化,因此在進行根治性腎切除術前,必須除外轉移灶的存在。
(1)胸部X線片用於除外肺轉移灶。當懷疑有陽性結節時,應做胸部CT進一步明確診斷。
(2)肝髒B超用於除外肝轉移灶。當腎髒腫瘤的原發灶較小時,往往難以確定哪處為原發,哪處為轉移,必要時需做穿刺細胞或組織學檢查以明確診斷。
(3)全身同位素骨掃描當病人的血清堿性磷酸酶水平增高時,提示可能有骨破環發生,應做全身同位素骨掃描檢查以除外骨轉移。
(4)腦部CT當病人有神經係統症狀或體征時,需做腦部CT以除外腦轉移。
治療
腎癌的治療主要是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效果不理想,亦不肯定,有統計腎癌配合放療對5年生存無影響。
1.腎癌手術分為單純性腎癌切除術和根治性腎癌切除術,目前公認的是根治性腎癌切除術可以提高生存率。根治性腎癌切除術包括腎周圍筋膜及其內容:腎周圍脂肪、腎和腎上腺。關於根治性腎癌切除術是否進行局部淋巴結清掃尚有爭議,有的認為淋巴結轉移時往往有血行轉移,有淋巴轉移的病例最終都出現血行轉移,淋巴結分布廣,不易清除幹淨;但亦有人認為,淋巴結轉移主要在腎門附近;下腔靜脈和主動脈區,可以根治性切除,但根治性淋巴結清掃手術發現有轉移灶者,很少有生存超過5年者。腎癌手術時應爭取先結紮腎動脈和腎靜脈,可以減少手術中出血和可能引起的腫瘤擴散。
腎癌是多血管腫瘤,常有大的側枝靜脈,手術容易出血,且不易控製。因此,在較大腫瘤手術時,可以在術前進行選擇性腎動脈栓塞可引起劇烈疼痛、發熱、腸麻痹、感染等,不應常規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