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結構和投向在銀行內部悄悄發生變化,一季度,銀行同業資產占比有所提升,貸款增速整體性放緩,以農行、建行為代表的大銀行同業資產占比提升,中小銀行在投資與同業之間配置策略存在分化。

在貸款投向上,新興產業更受銀行的青睞,對文體娛樂等新興產業的貸款支持力度繼續加大。逆市擴張的中小銀行則加大了房地產產業鏈的信貸投放,而製造業貸款整體收縮。

一些銀行在互聯網金融衝擊下,存款增長表現遜色,非標資產已成為銀行資產負債擴張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拉動存款快速增長方麵功不可沒。一季報顯示,增配高收益的非標資產仍是銀行實現監管套利和穩定收益的重要手段。從一季度存款增速較快的平安銀行、南京銀行、招商銀行、寧波銀行來看,其同業資產及自營投資項下信托受益權資產增速明顯高於信貸規模增速,由此派生的存款貢獻顯著。

但部分銀行由於2013年末存款衝量較高以及受互聯網金融衝擊影響,一季度存款出現較為明顯的負增長。在負麵因素集中釋放和銀行加快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基礎上,未來興業銀行等的存款將出現明顯的恢複性增長。一季度上市銀行新增存款3.8萬億元,新增貸款2.3萬億元,總資產增加5.2萬億元。

一季度,上市銀行同業資產規模為11.5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2%,與2013年不同的是,這一次四大行是主力。從規模看,四大行一季度同業資產較年初增長20%,而股份製銀行由於繼續壓縮低效同業資產整體增速放緩至5%,其中民生銀行和浦發銀行是負增長。

從結構看,買入返售資產增量仍居首位,低收益的存放同業和拆出資金變化較小。其中,四大行買入返售資產較年初增長42%,增速居上市銀行前列的中行、建行和工行分別增長101%、62%和55%,股份製銀行的買入返售資產僅投行業務發展較快的平安、招行及浦發保持較為穩定的增長。

2014年一季度,上市銀行應收款項類投資較年初增加5250億元,餘額為4.05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5%。由於自營投資項下的非標資產可以規避同業業務監管政策,雖然資本占用增加,但利差收益和由此推動手續費收入增長更為可觀,已成為銀行主要的非標資產配置策略。

民生、中信、招行、南京一季度應收款項類投資增速分別為91%、58%、39%和58%,此業務的操作手法一般是銀行通過TRS、委托定向投資、定期存單質押+銀行額外直接授信等業務創新,推動應收款項類投資大幅增長,其占債券投資的比例也快速上升,中信銀行已達74%。大行在非標業務創新上仍較為審慎,一季度應收款項類投資僅增長2%。由於現有業務創新存在一定的監管套利瑕疵,先試先行的銀行未來可能受到一定的監管衝擊。

資產風險暴露加快

資產質量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也是市場尤為關注的重點。2013年,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雖然銀行業整體盈利仍在增長,但一些銀行風險暴露的速度也在加快,大幅計提資產減值損失,使得撥備前盈利增長明顯高於可分配淨利潤增速。這一趨勢在2014年一季度未有多大改變。

截止一季度末,上市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為5180億元,不良溫和雙升。新增368億元,不良率上升3BP至1.01%。其中,股份製銀行整體不良率為0.95%,較年初提升5BP,在盈利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基礎上,股份製銀行有加快風險暴露的趨勢,新增不良貸款128億元;城商行資產質量一季度表現較為穩定,不良率與年初持平,整體新增不良貸款3.9億元。上市銀行整體撥貸比為2.69%,與年初持平;撥備覆蓋率小幅回落。二季度和四季度銀行有望加快不良貸款的核銷處置清收,使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率整體保持穩定。

數據顯示,一季度,平安、招行、浦發、中信的撥備前利潤同比增速分別高達52%、41%、35%、30%。上市銀行良好的一季度開局為全年盈利穩定增長奠定了基礎,同時較高的撥備使得盈利基礎進一步夯實,提高了抗風險的安全邊際。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說明2014年上市銀行信用風險上升的壓力並未減少。一季報的數據可為佐證:一季度,上市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單季上升368億元,為2006年有完整數據記錄以來的高位;不良貸款餘額單季環比增幅達到7.6%,是200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中小銀行不良貸款環比增幅持續高於行業。據銀監會數據,前兩個月,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增長約600億元,相當於2013年全年增量的60%。上述數據表明,信用風險暴露提速,且壓力仍在上升。

令人擔憂的是,上市銀行關注類貸款增加較快。一季度,部分銀行關注類貸款較2013年末出現了大幅上升,有數據的6家銀行平均升幅達到21%。考慮到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不太可能出現明顯反轉,這些關注類貸款有較大概率在未來季度逐漸下遷為不良貸款。

不但信用風險暴露加快,而且,一季度上市銀行核銷力度加大,導致信用成本較高。由於新發生的不良擴大,上市銀行加大了不良資產處置力度,包括清收、轉售和核銷等,根據估算,一季度核銷規模已達2013年全年核銷規模的一半。

由於不良資產處置快速消耗存量撥備,使得上市銀行信用成本居高不下,均值接近0.7%。

從目前形勢判斷,未來經濟將較長時期處於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銀行的不良資產亦將溫和上升,但前期較高的撥備水平為其提供了較大的緩衝,同時銀行也在采取主動壓縮產能過剩行業貸款、為貸款增信、主動加大清收處置力度等舉措,降低違約損失率,因此,整體風險仍在可控範圍。

盡管整體風險可控,但不代表個別地區、個別銀行在一段時間內風險完全暴露的危險。從目前可見的數據看,雖然A股企業隱含的不良貸款率穩定,但收入增長、資金成本和現金周期趨勢疲弱。這些都是隱藏在銀行資產背後的不確定性風險因素。

根據高盛高華對1780家A股非金融企業最新的EBITDA利息保障倍數分析顯示,2013年、2014年一季度隱含不良率在8.8%和8.9%間企穩,而2013年上半年和2012年全年分別為9.6%和11.7%。盡管平均毛利率和EBIT利潤率同比溫和改善,這可能受益於原材料成本和營業稅的下降,但這些企業的收入增長依然疲軟,EBITDA利息保障倍數下滑,並且杠杆、資金成本和現金周期上升。各行業的趨勢分化,房地產和消費相關行業的隱含不良率上升,而工業(航運)、原材料等原先疲軟的行業目前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