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醫家守護,健康如蓮次第綻放
中醫作為國粹,其傳承的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理念,還有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本身,可以說中醫是映照人文思想與文化精粹的活化石。當我們翻開曆史畫卷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無數名醫相繼湧現,為中醫的發展譜寫了一頁又一頁精彩華章。
在浩如煙海、燦若星辰的優秀代表人物中,有幾顆特別璀璨奪目,他們熠熠生輝,被後人永遠銘記,這就是以四大流派彪炳於史冊的金元四大名醫。他們秉承華夏文明之光,汲取先賢的智慧,盡畢生之力為後人創造了寶貴的財富,為中醫學鑄就了不朽的輝煌。
劉完素:寒涼派
劉完素從實際出發,以火熱病機大為倡說,並從表裏兩個方麵提出治療火熱病的一套方法。他根據人的體質及熱性病流行特點,總結治療經驗,反對套用古方,力排用藥燥熱之偏,善用寒涼藥,收效甚佳,對後世治療溫熱病有很大啟發。同時,他也突破了魏晉以來墨守成規的醫界風氣,被後世稱為“寒涼派”代表。
此外,劉完素還注重養生,從精與氣的角度闡述養生的機理,提出“省約儉育”是“卻老全形,身安無疾”的重要論述及人一生要“養、治、保、延”的攝生思想。
張從正:攻下派
張從正主張攻邪,反對妄用溫補,力主“邪氣加諸身,攻之可也”,要祛邪正始能安。其思想主要表現在“三法六門”,即以汗、吐、下三種攻邪之法,以駕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邪。由於善用攻邪之法療病,故後世稱之為“攻下派”代表。
李東垣:補土派
李東垣十分強調脾胃的重要作用,因為在五行當中,脾胃屬於中央土,因此他被稱作“補土派”代表人物。
李東垣認為“脾胃內傷,百病由生”,這與《黃帝內經》中的“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他還將內科疾病係統地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這對臨床上的診斷和治療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對於內傷疾病,他認為以脾胃內傷最為常見,其原因有三:一為飲食不節,二為勞逸過度,三為精神刺激。另外,脾胃屬土居中,與其他四髒關係密切,不論哪個髒器受邪或勞損內傷,都會傷及脾胃。同時,各髒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過脾胃來調和濡養、協調解決。
朱丹溪:滋陰派
中醫學中的“養陰論”是由朱丹溪最先提出並創建的,為此醫家普遍尊他為“滋陰派鼻祖”。
朱丹溪認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主張養生和治病均應以滋陰為主。為此他專門寫了《陽有餘陰不足論》,向世人宣告:“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此外,他還有句名言:“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中醫的派係紛爭縱橫交錯,但無論側重點如何,其共通之處卻是塵埃下掩藏的寶藏。回春妙手自成一派,縱橫南北各有所長,我們不妨隨著文火熬就的淡淡藥香走進金元的醫學聖殿,在中醫各個派係之中發掘養生之道。
其實,這也是創作《金元四大名醫現代養生方案》的初衷。在本書中,作者以另類的寫作手法、幽默的語言,將金元四大名醫的養生精髓串聯起來,將枯燥乏味的保健知識與相關的個案情節緊密結合,深植於寶貴的養生經驗,擷取醫冊中塵封已久的細枝末節,與君分享。
本書以遊記形式,由細微之處切入,將一顆顆散落的明珠綴連在一起,談髒腑,論氣血,讀情緒,講房事,繁而不蕪,精而不碎,亦莊亦諧,揮灑成文。這是一本旅行隨感,也是一冊小說傳記,更是一部養生秘籍,記錄精彩瞬間,傳承經典文化,攝取養生經驗,在一章幕鏡頭的轉換中為廣大讀者亮出精彩實用的養生智慧。
人體起伏如四季,乍暖還寒時,最難將息。讓我們一起追隨金元四大名醫的腳步,采擷千百年前醫林經典中的名醫箴言,在隻言片語中發現並學習傳統精粹吧!金元四大名醫完全檔案
劉完素個人檔案
姓名:劉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