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國台灣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先生提出了“常思一二”,忽略那些不如意的事,多想想那一二如意之事。一句簡單的話,多少深刻的人生智慧就蘊涵其中了。
“此事古難全”,世人總有太多的不如意,求財求名求利,求香車求美人,求健康的體魄,還要求無盡的享樂,可上天是公平的,給予你一件東西的同時會拿走你的另外一件,所以,求全之心不免失望,而失望就會帶來煩惱。煩惱一生,清靜之心就遠去了。若長期憂慮焦愁,身體又怎會健康?
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也是一切煩憂的根源。當你有了房子、車子,開始的時候可能感覺還好,但是當你駕車行駛在街上,看到一輛豪華名車呼嘯而過,你又覺得自己的車太差了,還有那套兩室一廳的房子,怎麼顯得那麼擁擠?所以新的煩惱又來了。其實這個時候,你不妨看看周圍,還有那麼多每天擠公車、依然在租房住的人們,比起他們,你是不是已經好很多了?我們不是倡導阿Q精神,隻是你的生活中總有可以令你滿意的事情,雖然並不富足,但是你有一個圓滿的家庭,妻子賢惠、孩子可愛;雖然沒有驕人的事業,但是同事、領導都很認可你的工作;雖然不能經常出入高檔娛樂場所,但是邀幾位朋友花間小酌亦是一種享受……經常想想這生活中的一二之事,你的心情會不會豁然開朗?
所以說,要養生要長壽,首先要把心放寬,對人對事寬容一點,把名利看淡一點,追求得少一點,知足長樂,這樣你體內的快樂因子才能打敗治病因子,你才能擁有健康強壯的身體。簡單來講,所謂“心寬體胖”,就是寬容、豁達、隨性的生活態度,這是情誌養生的重要內容。
吃得慌,咽得忙,傷了胃口害了腸
這一句民間諺語是講吃飯時要細嚼慢咽,這是很細節的問題。細嚼慢咽隻是一種單純的口腔動作,但並不隻關係到口腔問題,它對於人的健康與疾病的防治都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人們能在吃飯時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也能起到養生的作用。
我國曆代醫學家和養生家都非常看重吃飯時的細嚼慢咽。唐代名醫孫思邈在《每日自詠歌》雲:“美食須熟嚼,生食不粗吞。”明朝鄭瑄的《昨非庵日纂》雲:“吃飯須細嚼慢咽,以津液送之,然後精味散於脾,華色充於肌。粗快則隻為糟粕填塞腸胃耳。”清代醫學家沈子複在其書《養病庸言》中說:“不論粥、繁、點心、肴品,皆嚼得極細咽下,飯湯勿作牛飲,亦徐呷徐咽。”這些說的都是進食時應細嚼慢咽,狼吞虎咽不可取。
小時侯,吃飯的時候父母總會在我們耳邊叮囑:“慢點吃,嚼細點!”細嚼慢咽到底有什麼好處呢?先聽一個故事:有位學者根據自己的養生理論親自進行試驗。他每餐進食不過三十口,但每口食物都要反複咀嚼,直到嚼得很細很細才咽下。幾十年過去了,年過半百的他仍神采奕奕,健康情況明顯好於同齡人。由此可見,細嚼慢咽的確有益身體健康。
現代醫學證明,細嚼慢咽具有三大保健功能:
1.養胃
吃飯太快,飯菜不嚼爛,就囫圇吞下,會增加胃的負擔,要是經常這樣,很容易把胃累出毛病來。
2.健腦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們在充分咀嚼食物時,可以促進腦部的血液循環。這樣一來,就會使大腦中的荷爾蒙分泌增多,提高大腦活性,防止大腦老化。
3.抗癌
日本醫學家從實驗中證明,人們咀嚼食物達30秒後產生的唾液,具有很強的消毒能力,能殺死食物中的致癌物質,使其毒性失靈,起到抗癌作用。
細嚼慢咽對身體很有好處,可是有些人吃飯時總是匆匆忙忙,好像有人催著似的,嘴裏的飯菜根本不仔細咀嚼,就囫圇吞棗地咽下去了。“吃得慌,咽得忙,傷了胃口害了腸”,為此我們一定要養成慢食的習慣。這裏教大家幾種糾正方法,希望它能給狼吞虎咽型的朋友帶來幫助。
飯前喝水或淡湯以增加飽感,或者多吃耐咀嚼的食品,如紅薯條、魚幹、帶骨魚、帶刺魚、魚頭、鴨頭、雞頭、螃蟹、牛肉幹、甘蔗、五香豆、玉米等。另外,吃飯的時候要專心,不要一邊看電視、看書,一邊吃飯,或者邊吃邊說,這樣就會忽略對食物的咀嚼,也會阻礙食物營養的攝入,甚至會營養不良。
正月蔥,二月韭,三月薑
民間有“正月蔥,二月韭”的說法,那麼為什麼正月裏要吃蔥,二月要吃韭菜呢?
按大自然的規律,順著時令吃菜,是傳統的養生之道。蔥發表通陽,解毒調味;韭菜理氣降逆,溫腎壯陽,都是春季健康美食,李時珍的“正月蔥,二月韭”正符合這個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