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該怎樣繼承傳統?(1 / 2)

傳統的新春佳節即將來臨,人們對春節假日翹首企盼。從2008年開始,春節之外的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也納入了國家公假製度,社會上悄然湧動著一股回歸傳統的思潮。但是,如此我們就真正領悟傳統了嗎?

在當今社會中,尤其隨著城市化的急劇發展,傳統節日的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習俗早已被淡忘了,這是不爭的事實,其實這也是民俗發展的正常形態。民俗生活就像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它會根據時空等因素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不必大驚小怪,尤其不應該過多地進行幹預。

清明、端午、中秋及其他傳統節日之所以形成,並長期延續,是因為社會和民眾有這樣的需要,如清明掃墓,祭祖、踏青、郊遊,端午包粽子、劃龍舟、薰昌蒲、打掃,中秋吃月餅、賞月、懷念親友。現在各方麵條件都發生變化,這些需求未必都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創新,不根據新的人文和自然條件設計、提倡新的節慶活動和儀式,是不可能產生新的節日的。而傳統的節日活動和儀式,至多隻能以“文化遺產”的身份進行演示,卻無法成為今天節日活動的一部分,更不可能形成新的傳統。

兩千多年前,中國人曾有一個盛大的迎春節日——上巳節。但是它與許多傳統節日一樣,漸漸地消失在時間的長河裏,僅在清明節裏還留下一點倩影。從自然條件來講,上巳節是春秋戰國時期在黃河下遊地區產生的,那時的氣候比較溫暖,所以到上巳節時已經適合在戶外活動,並能聞到春天的氣息了。但中國那麼大,曆史上,氣候也有過多次冷暖變化,某些地區和某些年代的上巳日並不一定適合戶外活動。就人文社會條件而言,當時人們的活動範圍很小,外出機會不多,所以上巳節的活動富有吸引力,而且人們走不多遠就能親近自然。但隨著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大,旅遊越走越遠,已不容易找到比較理想的親近自然的場所。因此,如果不是采用一種相對固定的,抽象的、傳達的儀式,僅僅依靠實際需要,上巳節既無法延續,也難以恢複,因為大多數人實際上已沒有這種需求,除非將它作為一種傳統、一種生活方式,甚至一種信仰來保存。在一些宗教國家,節日大多是宗教性的,因此與信仰聯係,隻要這種信仰還存在,節日也自然得到延續。但中國大多數人沒有宗教信仰,對節日是出於實際需要,離開了儀式就很難繼續存在,勉強延續也會變味。

上巳節原先的那些活動當然對領悟自然很重要,但未必都要在當今節日裏全部重現,因為這些節俗所表達的“對生命的延續和健康的渴望”,人們可以通過很多形式來達到,比如醫療保險、全民健身、拜廟燒香等,不一定要在暮春之際冷嗖嗖地到水邊去搞儀式。很多傳統活動,是與農業社會生活模式相適應的,完全沒必要搬移到現代社會來。

儀式是一種信仰觀念的表達、整合社會、溝通天人的行為。上巳是一個生命力勃發的季節,人們借助季節儀式,將自己置身於春天的曠野與溪流中,人心與天心(自然之心)融會,由此煥發精神乃至更新生命的活力。上巳水邊的祓禊儀式,就是這樣清浩與換魂的生命儀式。節日一般是有儀式的,儀式是節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通過儀式形象、直觀、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意願。但這種儀式必須有內在信仰或情感的支撐,缺少儀式感的儀式隻是空洞的表演或草率的行事,它不能說沒有幫助,但作用有限,至多隻是起一種展示作用,連形式上的推廣都很困難,更不用說幫助公眾回歸傳統文化。以漢服為例,服裝的作用是保暖或降溫、遮羞和美化,漢朝不同的人、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場合穿不同的衣服,但都離不開這些功能。現在,無論自然、人文條件都與漢朝不同,怎麼可能用比較單一的,禮服式的“漢服”來替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