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昆劇節奏安排合理,文武搭配,動靜結合。研究顯示,過快的節奏會使人緊張,給人造成較大壓力,腎上腺素分泌增加,久而久之超過自我調節範圍,易引發疾病。然而,過慢的節奏又會使人昏昏欲睡。因此,在舒緩的節奏中適當安插一些緊湊和激烈的節奏、旋律,對增加樂曲多樣性,調節神經係統,刺激大腦活躍,很有幫助。而昆劇劇目或情節恰恰做到了這一點,無論對表演者而言,還是對欣賞者而言,都能使其精神狀態和生理保持平衡,裨益身心。
最後,昆劇的音樂伴奏為典型的江南絲竹音樂類型。實驗表明,用傳統的絲竹音樂治療,受試者聽樂15分鍾後,呼吸加深、呼吸頻率減慢,血管彈性加大,血壓降低平均2kPa,對血壓、脈搏、神經係統、機體代謝、胃腸功能、肌肉張力等均有所改善。
此外,昆劇的歌舞表演以“圓”、“順”為特征的,講究一種流暢美。這樣對鍛煉身體、保持體形大有作用。
豫劇:細膩醇厚、怡情理氣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它是我國梆子聲腔劇種中極為重要的一支,傳承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曆史,在生成和發展時期,汲取了昆腔、吹腔、皮黃及其他梆子聲腔劇種的藝術因素,同時,也廣泛吸收河南民間流行的音樂、曲藝說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樸直淳厚、豐富細膩、富於鄉土氣息的劇種特色。其實,人們在表演、欣賞豫劇的過程中,就是蘊養勝於娛樂。
首先,演唱豫劇可以調經理氣,強肺健身。豫劇的唱腔多集中在中高音區,行腔酣暢、節奏鮮明,從丹田發音,通過小腹的氣息上升到胸腔,再上升引起聲帶振動,培植人體內的精、氣、神,促進人體血流順暢,從而調經理氣。同時,在演唱豫劇的過程中,通過吸氣與呼氣的練習,可以鍛煉肺活量,增強肺功能。
其次,豫劇屬於板腔體式,其文場的主要伴奏樂器為板胡,武場的主要伴奏樂器為板鼓、堂鼓、大鑼、手鑔、小鑼和梆子等。使用這些樂器時,無論是坐姿,還是站姿、動作等,都有一定要求。如板胡,它要求身體坐下,兩腿自然分開,左腳稍向前,右腳靠後,板胡放在左大腿彎曲處稍外;或左腿架在右腿上或右腿架在左腿上,板胡放置於兩腿與小腹交叉之間。這些能使身體在演奏過程中氣血循環順暢,再配以手臂拉胡的節律性動作,不僅可以鍛煉肌肉,還可以強身健體。同理,在武場使用板鼓等樂器,也可以通過肢體運動達到健身的目的,即我們常說的運動養生。
最後,豫劇的風格不僅富有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善於表演大氣磅礴的大場麵戲,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還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質樸通俗、本色自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這樣很容易感染觀眾,使觀眾移情於劇,排遣抑鬱,調理情誌,從而達到養心健身的目的。
此外,豫劇與其他戲劇一樣,具有很強的娛樂性,但其唱詞與動態更接近大眾,易懂易學,對大眾來說,學習和聯係起來更為簡單。
黃梅戲:兼收並蓄、健腦強身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全國五大劇種之一,也是安徽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吸收民間茶歌、漁歌、樵歌等花腔小調而發展成熟,旋律輕快優美,委婉清新。同前麵所講的四大劇一樣,黃梅戲的演唱、欣賞同樣具有養生之妙處。
首先,黃梅戲的唱腔分花腔和平詞兩大類,前者以小戲為主,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後者是正本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於大段敘述、抒情。其音域主要在中低音區,通過小腹的氣息上升到胸腔,再上升引起聲帶振動,產生富有魅力的樂音,培植人體內的精、氣、神,理氣通經。
其次,黃梅戲演唱者唱前需要背戲詞,無形中鍛煉了記憶力,使腦越用越活。同時,黃梅戲的唱詞節奏明快,富有規律,演唱時要求聲情並茂,字正腔圓。每唱一段如同做了一套深呼吸體操,增強真氣運行,使氣力充足。因此,患有氣管炎和肺氣腫的人常練習清唱黃梅戲,有利於身體康複。
最後,黃梅戲戲曲層次分明,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富、優美、動聽,有喜有悲,可使演唱者陶醉、抒發感情;欣賞者被感染、傾注感情,從而排除雜念,排遣抑鬱,怡情養神,陶冶情操,保健養生。
此外,黃梅戲在表演過程中,常需要高胡、鑼鼓等樂器伴奏。在演奏這些樂器的同時,人們也是在做肢體運動,從而通絡經血,調理五髒,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