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脘穴
中脘穴號稱胃的“靈魂俞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四寸處。此穴主治各種胃腑疾患,對絕大多數的胃及十二指腸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下垂等療效顯著。
12內關穴
內關穴位於手掌內側手腕處橫紋,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是心包經之絡穴,與三焦經相通。經常按摩此穴,不僅可治療心痛、心慌、胸悶、氣短、嘔吐、眩暈、中風、偏癱、哮喘、偏頭痛、肘臂攣痛、手麻等疾病,還可以預防各種心髒疾病,增強心肺功能,做到未病先防。
13太衝穴
太衝穴位於足部的背側,大腳趾與第二個腳趾的中間,是肝經的原穴,故肝髒所表現的特征和功能都可從此穴找到。感冒初起,有流涕、咽痛、周身不適等感覺時,按摩此穴可治療感冒。方法是:先用溫水浸泡雙腳10分鍾,然後用大拇指由湧泉穴向腳後跟內踝下方推按,連續推按5分鍾,再用大拇指按摩太衝穴,由下向上推按,雙腳都按摩,每側按摩5分鍾。按摩後,立刻會感到咽痛減輕,同時其他症狀也會隨之減輕,甚至痊愈。
14勞宮穴
勞宮穴位於手心處,位於第2、3掌骨之間、偏第3掌骨處,把手自然握拳,中指所停留的那個地方就是勞宮穴。此穴位是人體氣機最敏感的穴位,具有補養心髒的功能。若在一些場合覺得緊張,手心出汗、心跳加快、呼吸困難等,適當按按左手的勞宮穴,可以有效地減輕症狀。
15命門穴
命門穴位於後背兩腎之間,第二腰椎棘突下,為人體的長壽大穴。經常按摩刺激此穴位,不僅可以強腎固本、溫腎壯陽、強腰膝、固腎氣、延緩人體衰老,還對陽痿、脊強、遺精、腰痛、腎寒陽衰、四肢困乏、行走無力、腿部浮腫、耳部疾病等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你不可不知的經絡養生三法
在皇甫謐提倡的經絡養生法中,講述了很多穴位針灸療法和按摩法的具體操作,其中有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方法,對今天大眾養生非常有成效。
針刺法
針刺法是通過經絡治病最直接的辦法,通過刺激體表穴位,疏通經氣,具有調節人體髒腑的氣血功能。中醫認為,人的健康與否取決於體內氣的循環狀況,出現病患或機體不正常往往是由於經絡出現了堵塞,因此,打通經絡便可祛除疾患。針刺法需要專業醫生的幫助才能施行,正確施針才能祛病養生。
灸法
灸法是一種補法,通過用艾草給皮膚熱刺激,從而刺激經絡,主要應用於慢性病的治療。
具體方法是:首先在手掌中放置艾草,並將它撚成細長狀,然後在其尖端部分2~3厘米處摘下,製成大約米粒一半大小的金字塔形灸。實施時,先用一點水把皮膚弄濕(以保證艾草容易立起來),在穴位上放上上麵所說的灸,然後點燃線香,引燃艾草,在感到熱時更換新的艾草。若沒有特殊狀況,一個穴道用上述的灸進行三“狀”到五“狀”(燒完一次艾草,稱一“狀”)的治療。
此外,除了直接燃燒艾草外,最簡單的灸療法還有線香灸。準備一根線香,點上火,將線香頭靠近穴道,一感到熱,便撤離;一個穴道反複5~10次。
按摩法
按摩法是以按摩的形式刺激體表穴位等,進而調節人體經絡,防病祛病,延年益壽。在眾多的按摩手法中,有三種最為簡單易行,療效還相當不錯。
1點揉穴位。用手指指腹按壓穴位的一種簡單方法。選擇合適的穴位進行點揉按摩對治療相應疾病效果顯著,而且隨時隨地可以操作,方便快捷。
2敲揉經絡。敲法,就是借助保健錘等工具刺激經絡的方法;揉法,即用指端或大魚際或掌根,吸定於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的方法。
3推捋經絡。包括直推法、旋推法和分推法。所謂直推法,即用拇指指腹或食、中指指腹在皮膚上作直線推動;所謂旋推法,即用拇指指腹在皮膚上作螺旋形推動;所謂分推法,即用雙手拇指指腹在穴位中點向兩側方向推動。例如,人走路多了,雙腿發沉,這時取坐位,把手自然分開,放在腿上,由上往下推,拇指和中指的位置推的就是脾經和胃經。由於脾主肌肉和四肢,推脾胃經可以疏通這兩條經的經氣,從而使肌肉放鬆,消除疲勞。此法相對敲揉來說刺激量要小一些。
經絡療法助你輕鬆擊潰常見病
在皇甫謐所著的《針灸甲乙經》中,記載了大量的經絡穴位療法,其中有些療法對我們今天的常見病非常有效,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