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東漢時期由西域傳入我國,主張慈悲素食,割舍諸緣,休息萬念,以達到心清性靜的境界,從而益壽延年。其實,佛教這種修心靜性、素食養生等觀念,對於我們今天保健養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佛家“仁壽觀”蘊含的養生大道
在佛教的養生思想中,四諦、五蘊、十二因緣的仁壽觀是其非常重要的一大方麵,對修心養身大有裨益。
所謂“四諦”,又作四聖諦,包括:
a苦諦。指三界六道生死輪回,充滿了生老病死、愛恨離別、得失取予等痛苦和煩惱。
b集諦。指感招眾生痛苦的原因,一切眾生,由於貪、嗔、癡等造成種種業因,從而感招未來的生死煩惱之苦果。從根本上來說,眾生痛苦的根源在於無明,即對於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無知;正因為無明,眾生才處於貪、嗔、癡等煩惱之中,由此造下種種惡業;正因為造下種種惡業,又使得眾生未來要遭受種種業報。如此輪回,永無休止。
c滅諦。指痛苦的寂滅,是煩惱解脫的佛教最高境界。
d道諦。指解脫煩惱的方法和途徑,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認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脫離生死輪回的苦海,到達涅槃寂滅的境界。
“蘊”就是陰、積聚的意思,所謂“五蘊”,就是指:
a色蘊,即物質的積聚,指肉體,包括地、火、水、風四大因素。
b受蘊,即是領取納受之意,可分為身受和心受。
c想蘊,是理性活動、概念作用。
d行蘊,專指意誌活動。
e識蘊,是統一前幾種活動的意識。五蘊各個合為一集,都是因緣和合的,它們相續不斷地生滅,故五蘊的意思是五種不同的聚合。
因緣就是指十二因緣。一“無明”,指人們心中無明煩惱;二“行”,指業障業道;三“識”,托胎一分氣息;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質,指心法與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為我們的身心;五“六入”,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互相涉入;六“觸”,三和合是觸,因為有了六根,它就能夠感受和觸對六塵境界;七“受”,指領納前境好惡等事,從“識”至“受”,稱為“現在世五果”;八“愛”,愛男女金銀等事;九“取”,是一切煩惱因的罪魁禍首;十“有”,業已成就,是現在因屬業道,如過去行,愛、取、有三支是於現世造作的未來三支苦因;十一“生”,根據愛、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會由少而長,由長而壯,由壯而老,步步向前邁進,最後走向死亡,這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
四諦、五蘊與十二因緣之說,反映了佛家反對貪欲等惡行的思想,體現了其對人生的特殊看法。與此相比,中醫同樣倡導恬淡虛無、多行仁愛的養生觀念,反對利欲熏心、貪贓枉法等惡行,這與佛教的積極因素有相吻合的一麵。但是,中醫的養生觀是建立在中正和諧的人生觀基礎上的,既不是虛幻的,也不是癡妄執迷的,倡導積極的態度與平衡的心態,鼓勵人們盡人事而聽天命,行仁道而益仁壽,順應自然規律,達到天人和諧、身心健康的境界,從而延年益壽。
為什麼“粗茶淡飯”反而身體好
佛教從起源一直采用素食製度,這是根據不殺生、六道輪回等教義而規定的,是佛教的一大飲食特色。其實,中醫學在飲食養生方麵,也是提倡飲食清淡,多食素,少食肥甘厚味,隻不過非禁止肉食。從其飲食療法的基本思想來看,清淡飲食與佛教中的素食製度頗有近似之處。從前的高僧生活儉樸,粗茶淡飯而怡然自得,健康長壽。到了現代,隨著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富貴病”的頻頻高發,粗茶淡飯也成了今天一種良好的養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