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遼寧省農村金融體係創新改革探索(1 / 2)

遼寧省農村金融體係創新改革探索

理論探索

作者:於洋 雷強

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農村金融問題。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農村金融製度創新,放寬農村金融準入政策, 強化金融機構服務“三農”職責、發展新型合作性農村金融組織、提高對農業保險的補貼力度,為建設現代化農村金融製度指明了方向,並作出了全麵部署。國家統計局初步測算,到2020年,新農村建設資金需求總量約為15萬億元,而林毅夫測算,每年僅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缺口至少有2000億,如此大的資金需求僅靠政府供給是難以完成的,金融資金必然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來源。遼寧省是農業大省,“十二五”是全省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農村和縣域經濟發展離不開農村金融的強有力支持。近年來,雖然遼寧不斷深化金融業改革,創新金融產品,加大投融資扶持支持力度、提高金融行業服務水平。但是,遼寧城鄉金融業的發展並不均衡,金融服務與軟硬件的配套在農村地區相對滯後,無法滿足廣大農民生產生活發展水平對農村金融服務的有效需求,並且在某種程度上製約遼寧新農村的經濟建設。積極探索創新與變革之路是發展遼寧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迫切需求。

一、遼寧省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現狀

農村金融的發展一直是遼寧省金融體係中的薄弱環節。從2004年開始,中央將遼寧省列為第二批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單位後,遼寧農村經曆了一係列規範化的改革措施,遼寧省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的成效正日益凸顯。農村金融市場逐步形成了以商業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為核心,以村鎮銀行作為補充,以保險公司、資金擔保公司等機構為輔助的較為完整的農村金融體係。截至2011年底,全省金融機構的涉農貸款餘額已經超過3千億元,涉農貸款餘額增幅比上年末提高了9.6個百分點,超過全國平均水平3.93個百分點,同時,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同期增幅則比上年末下降了10.8個百分點 。

二、農村金融體係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困難

(一)農村資金供需矛盾突出

金融支持“三農”生產發展後勁不足。一方麵,由於遼寧省新農村建設發展處於起步,要求大量的資金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麵,資金外流現象嚴重。主要是向工業集中,這是資金的逐利性決定的。這種突出的矛盾僅僅靠市場是無法解決的,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和市場經濟規律共同起作用才能解決。

(二)機製僵化與金融需求不夠靈活

出於控製風險的考慮,各家金融機構的貸款準入門檻高、貸款審批環節多、時間長,這與農戶及民營企業貸款“急、頻、少、活”的特點不相適應,不利於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農村信用社力量不足

從存貸額占比看,農信社已經成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而各商業銀行為了減低經營成本撤並、重組,在服務功能、資金實力和抗風險能力等方麵都趨於弱化。同時,農村的其它商業銀行,主要發揮的是吸收農村儲蓄向城市貸款的功能,加劇了農村資金的抽離。

(四)高利率與農業的低效益的矛盾

農業屬於弱勢產業,生產效益較低,農產品附加值低,農業投資的整體回報率和收益率都很低,再加上工農業產品的價格剪刀差,使得金融機構不願意投向收益低、風險高的產業。農業理應成為金融機構扶持的重點,而目前的金融機構在貸款利率的執行上比較機械,上浮比例過大,高額的利息負擔將直接影響遼寧省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關於完善遼寧農村金融創新改革的建議

農村金融的發展已經成為縮小遼寧地區城鄉差距,提升綜合國力,創建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如何以服務“三農”為宗旨,完善遼寧省金融創新體係,從而有效發揮金融在農村經濟中的作用意義重大。

(一)以創新推動農村信用社進一步改革和發展

發揮農村信用社在支持“三農”中的主力軍作用,提高服務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唯一途徑隻有金融創新。具體措施有:第一,金融產品的創新。要密切結合遼寧農村金融的客觀需求,設計和開發適合遼寧本地農村經濟特點的金融產品。第二,服務方式的創新。要進一步完善現有的資金清算係統,改進賬戶係統與結算網絡,鼓勵結算產品的創新,從而為客戶提供更加便捷靈活的貿易服務,尤其是貿易融資、農民理財、現金管理與賬戶服務等產品,逐步獲取更大份額的市場與利益空間。第三,監管模式與管理方法的創新。要積極探索一種能夠在監管模式與管理方法上實行分類指導、分類管理的有效方法,實現監管和指導的有效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