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身體出現某些異常時,其在足部的反射區就會出現色澤異常、腫塊、顆粒、按壓時疼痛等異常情況;當機體功能恢複正常後,這些異常就會消失或減輕,按壓這些反射區也會產生一股舒服的熱流。
根據全息理論,足部反射區是按照人體縮影進行排列的。
足底反射區包括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額竇、腦垂體(垂體)、小腦及腦幹、三叉神經、鼻、大腦、頸椎、甲狀旁腺、甲狀腺、眼、膀胱、斜方肌、肺及支氣管、心(左)、脾(左)、胃、胰腺、十二指腸、小腸、橫結腸、降結腸(左)、乙狀結腸及直腸(左)、肛門(左)、肝(右)、膽囊(右)、盲腸及闌尾(右)、回盲瓣(右)、升結腸(右)、腹腔神經叢、生殖腺(睾丸或卵巢)、失眠點等。
足踝內側反射區包括鼻、頸椎、甲狀旁腺、胸椎、腰椎、骶骨(骶椎)、內側尾骨、內側髖關節、前列腺或子宮、尿道及陰道、腹股溝、肋骨等。
足踝外側反射區包括外側髖關節、外側尾骨、下腹部、膝、肘、肩、肩胛骨、肋骨、上身淋巴腺、上臂等。
足背反射區包括耳、腹股溝、上頜、下顎、扁桃體、喉與氣管及食管、胸部淋巴腺、內耳迷路、胸、乳房、橫膈膜、肋骨、內耳迷路等。
這些反射區的排列與人體內髒的實際排列基本一致,隻要了解這些分布特性,就能較容易掌握足部反射區的定位法。但要特別指出的是,足部反射區大多遵循左右對稱原則,凡是在人體成雙成對的髒腑,其反射區就對應存在於雙足之上,如腎髒、輸尿管、眼睛、耳朵等,但頸部以上的反射區(眼、大腦等)是交叉的,如左眼反射區在右足上,右眼反射區在左足上。
除了雙器官外,人體還有單個器官。靠近人體左側的器官,反射區在左足上,如心、脾、乙狀結腸及直腸、降結腸;靠近人體右側的器官,反射區在右足上,如肝髒、膽囊、回盲瓣、盲腸等。但是,有些不在左右兩側的器官,如鼻、喉及氣管、胃、膀胱、十二指腸等,這些反射區的位置很獨特,將雙腳並攏後,都分布在雙腳內側,兩個反射區可以合為一個整體。
足部養生的神奇功效
足部是人體健康的“晴雨表”,運用相應的手法對其進行刺激,可以達到防病治病、自我保健之功效,可謂大自然賦予人類的良醫神術。
健康的足部就像一台嶄新的發動機,足部溫度是“燃料”,足部肌肉是“開關”,足部血管則是“通道”。當雙足肌肉活動時,能促進血管擴張,使血液向下流動。特別是在行走或跑步過程中,收縮的肌肉會進一步推動血液向上流動,直至到達心髒,從而極大地減輕了心髒的“泵血”任務,同時也提高了血液攜氧量,為髒腑及大腦提供充足的動力能源。
在膝關節以下的部位,分布著豐富的血管、神經、淋巴管支脈、微管脈及經絡脈網。對其整體刮痧、按摩等,不但能使足部功能增強,更重要的還能使整個機體得以調整,保持旺盛的新陳代謝,從而全麵性地消除病痛,達到增強體質、改變體質的目的。
足部療法可以使血液循環
加快,血流量、肺的通氣量和耗氧量增加;還可以促進器官組織的代謝,排除體內的有毒物質,使臉色紅潤而有光澤,達到養顏美容的目的。
通過洗浴、泡足或按摩等的方式,對這些足掌上的神經或相關反射區進行良性刺激,具有平肝潛陽、清頭明目、鎮靜安神、舒經通絡等的功效,有助於放鬆神經,緩解疲勞,使思維更加敏捷。
健康的足部通常血液循環
暢通,血液循環暢通可使體溫上升,這種溫熱刺激反射到大腦皮層,能夠對大腦皮層起到抑製作用,不僅能加快入睡,使睡眠加深,還可有效地消除一天的疲勞。
中醫認為“諸病從寒起,寒從足下生”。所以,對足部進行良性刺激,使其保持在合適的溫度,足尖約為22益左右,足心的溫度約為28益左右,可以防止疾病從足部而入,讓身體防禦係統無懈可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