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早和好

品味生活

作者:李筱懿

十幾年前,我第一次成為工作小團隊的負責人,組裏四個年齡相仿的女孩,愛情自然是重要話題。

有一天,A女孩突然紅著臉說自己和一個同事戀愛了,大家都為她高興,隻是戀愛的姑娘顯然沒有從前那麼專注,不久,她快結婚,然後辭職,我們的團隊補充了新鮮的B女孩。

我和B共事三年,她悠遊地過著自己的生活,不慌不忙,工作、健身、旅行,然後考了MBA,因為讀書而辭職。她走的那天,我特別遺憾自己失去了一位靠譜的夥伴,她抱抱我說,“我們誰沒結婚就做對方的伴娘。”

我開玩笑問她另一半在哪兒,她笑:“我得先懂得自己,再找到那個懂我的人。”

再次見到成長為女人的B女孩,大約是七八年之後,此時,她35歲,男友是在新加坡工作時遇見的當地華人,斯文平和。我們聊起當年的那些姑娘,A很快做了媽媽,很早便離開了職場,幸福感和成就感明顯不強。

B談起自己的感情,毫不避諱地說:“對於愛情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因為自由與開明;同時這也是一個最壞的年代,因為變化快、選擇多。”

不是說A的選擇一定不好,B的就必然正確,隻是愛情是兩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之間的情感互助,不是兩個超齡兒童彼此的感官遊戲,除了“看對眼”,還要“走下去”,這就需要拿出成年人該有的態度。

而成年人,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歲數,有人很早就獨擋一麵,有人一輩子都是個大孩子,我們能夠基於理性的思維、平和的態度、換位思考的立場而與成人良好交流,卻很難和孩子順暢溝通——因為心智水準、自控力和見過的世界不同,和孩子說話,必須有一方是遷就或引導的態度,可是,即便你願意遷就,他們也未必聽得進去。

假如成人間的每一次溝通,都像孩子一樣費勁,這樣的關係維係起來就很難,由於血緣關係,每個人都願意遷就自己的孩子,可是,很少有人能夠用對待孩子的耐心對待伴侶。

B的話讓我想起網絡裏很多分析凱特王妃和戴安娜王妃區別的文章,從顏值、學曆、智慧各個方麵全方位比較,而在我看來,她們倆最大的不同是成熟程度。

戴安娜在20歲時選擇了自己的婚姻,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她都以女孩兒的敏感與任性處理很多家庭問題,被查爾斯冷落時她會用小刀自殘,和自己的馬術教練戀愛……這一定是壓抑了很久後的真情流露,可是,生活的殘忍正是在於,它不會因為你的真實就摁下“原諒”按鈕。當戴安娜到了了解自己真正需求的年紀,婚姻已經成為一張無法修複破洞漁網。

相比之下,凱特嫁給威廉王子的時候已經30歲了。彼時她是一名心智成熟的女性,自控言行,在婚姻、人際關係方麵應對自如,不會對生活中的意外手足無措。

她的愛情並非一帆風順,戀愛時也曾和威廉分過手,全英國的小報都準備拍一張她失戀後落寞的表情,可是,她什麼也沒說,分手第二天拿著網球拍正常出門,對記者得體微笑。

不出錯小姐最終迎來了自己的出彩人生,她和威廉複合、結婚、生子,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地發現,王子和公主結婚後也能過上幸福的日子。

愛情的話語權往往掌握在熟女手中。辛普森夫人讓愛德華八世心甘情願放棄王位時已年過四十;傑奎琳肯尼迪改嫁希臘船王的時候39歲;鑽石單身漢喬治克魯尼最終為36歲的女律師阿拉慕丁帶上婚戒……

不是她們年齡大,而是她們成熟度高,先了解自己,了解生活,再去尋找那個了解的他。她們看過大千世界之後,選擇的範圍早已從同學或者同事,擴展到了“一切皆有可能”。而所謂“壞”的愛情,不過是在自己都不懂自己的年齡,選擇了更不懂自己的人。

我參加了B的婚禮,雖然沒有做成伴娘,卻依舊滿心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