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過後,三個班決定分開行動,各自按自己的路線遊覽,晚餐前在這裏集合。這樣一班的同學們在班長何曉薇的帶領下,出發了。她就是本地人因此對這塊非常熟悉了。
他們首先去的是吳承旭紀念像那裏。石製的人像,人物的麵部鐫刻得栩栩如生。石像很高,三丈有餘,外麵塗了層紅漆。遠遠看去,似是一個儒生拿了一把鵝毛扇,正欲邁步向前,神態安逸,似乎是正享受著眼前的風景。幾個好奇的同學,上前仔細看了看,發現巨像前麵立著一座石碑,上麵鐫刻著紅色的行楷文字,是一首詞,看落款詞的名字叫《臨江仙·贈雲淩兄》,是吳承旭寫給朋友周雲淩的。詞曰:“雲淡金光萬丈,雨罷天清氣爽。秋風徐徐單桂香。夕陽西下時,湖仙醉臥床。情意如此棉長,至終難免彷徨。奈何屢屢心神傷。往事未曾逝,路底乾坤藏。”
同學們瞻仰者這位古代學者的同時,何曉薇不忘給同學們做導遊,她清了清嗓子,像帶了喇叭似的說到:“吳承旭可是咱們錦安市的標誌人物啊!他是宋神宗時因烏台詩案被貶到此地的。時任錦安太守的江蘇東海人周雲淩一向仰慕吳承旭才華,對吳承旭極為敬重。吳承旭遭貶謫來到錦安,錦安太守周雲淩,早就敬佩他的品節,倆人很快成為朋友,經常詩酒相酬。錦安城南有泰安寺,北有淩湖、東湖和西湖,寺裏湖間,竹叢之中,有許多供遊人休息的小亭。吳承旭和周雲淩親如兄弟,每每閑暇之時,經常相約於泰安寺,漫步於三湖之間,二人雅興一來,就在竹間亭裏飲酒賦詩,說古論今,因而結下深厚的感情。吳承旭與之相交三年後,太守周雲淩請命調往湖南任職,周雲淩離開錦安,泰安寺和尚懷念太守,特請求吳承旭為他們常聚坐的小亭取個名字,並題額留念。那日,剛剛下過一場小雨,空氣清新,雲朵散開,夕陽的光灑在湖麵上,一片緋紅,忽然清風徐來,丹桂的香氣撲鼻而來。此情此景,讓吳承旭頓覺心曠神怡,當即揮毫寫下了你們現在看到的這首臨江仙,並且給亭取名“雲香”,還寫了匾額。後來,周雲淩囑吳承旭給雲香亭寫一篇記。吳承旭當即同意,於是揮毫寫下了《雲香亭記》。吳承旭給湖畔的小亭題名“雲香亭”,故而這個美麗的湖泊便有了一個浪漫的名字——雲香湖。後來的錦安人把當年城郊現如今已在城中的東湖、南湖、清湖合一叫做雲香湖。”
這段文字就像專門背過似的,從何曉薇的嘴裏一股腦倒了出來,絲毫不費勁,同學們正聽得是一愣一愣的,她又想起了什麼,繼續講到:“對了,關於雲香湖,還有一個傳說是這樣的。相傳宋嘉佑年間,神宗皇帝來到錦安來體察民情。時值春暖花開之際,陽光一片明媚,桃花綻開了笑臉,燕子喜剪著春風,像是在歡迎皇帝的到來。在錦安知府的陪同下,神宗皇帝帶著一行人來到了臨近城東的一個村莊。這天,神宗皇帝興致很好。他們迎著一路春風,看到盛開的桃花,心曠神怡,君臣有說有笑。忽然,一陣甜美的歌聲,不知從那裏傳來。神宗皇帝不知不覺地尋著歌聲走去。”
“原來村莊前麵,就是美麗的錦安清湖。微風吹來,湖上碧波蕩漾。湖畔有一個美麗的農家少女,正一邊搗衣,一邊唱著動聽的歌兒。那節奏分明的搗杵聲,應著甜脆的歌聲,格外動聽。少女自個兒搗著,唱著。火紅的朝霞,灑在她那嬌美的身上。她有一頭烏黑的頭發,一條長長的辮子上挽著一根紅色的頭繩,直垂到腰際,不時地掉到水麵,又被她甩到身後。她那綽約的身姿,倒映在湖水裏,一閃一閃。神宗站在她身後,癡迷得看著她,她卻一點兒也沒有察覺。不多時,少女洗完衣服,收拾好盆子,準備回家。一轉身,才發現身後有個人正癡癡看著她。頓時四目相對,少女心裏一慌,趕緊低下頭,含羞一笑,把那長長的辮子甩到身後,一溜煙的跑開了。這一笑不打緊,可把個神宗皇帝的風流魂兒,給勾得個結結實實了。午時禦膳,神宗皇帝召來知府尋問,剛才那湖邊的洗衣少女是哪家的姑娘,姓甚名誰。知府是何許人也?皇帝的心思,他自然是心知肚明,便馬上派人到村子裏,找到了洗衣少女家裏,告訴她家人說:皇帝剛才在湖邊,看見你家的姑娘,非常喜歡,真是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