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中間階層的現實困惑和意義分析(1 / 3)

中國中間階層的現實困惑和意義分析

理論探索

作者:高祥 高帥 張文斌

【摘要】 作為社會轉型和體製轉軌下新出現的社會階層,中間階層在萌芽、成長的過程中伴隨著許多社會問題的出現,而且這些問題也是整個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處理的好壞不僅關乎中間階層的發展快慢,更關係到整個社會體係良性運轉的與否。但是快速發展的社會環境導致中間階層產生了很多新的困惑和矛盾,從這些困惑逆向反思中間階層的意義又會有許多發現。

【關鍵詞】 中間階層 階層分化 社會結構 政治參與

一、引言

所謂階層,是指出身於不同階級的人,由於某種相同的特征而形成的社會集團。中間階層(middle class)又被稱為中產階層、中產階級、中等收入層等。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經濟形勢和政治環境也在發生著極大變化,社會結構體係在社會階層逐步分化的影響下呈現出多元化、複雜化和向上化的結夠體係趨勢。這種趨勢體現在社會結構層級越來越多樣:2001年,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結夠變遷研究”課題組完成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中,提出了一份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占有狀況為標準來劃分社會階層的理論框架,將社會分為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階層等十大階層。各階層之間交叉錯合;中、下層階層希冀可以跨入更高的社會層級。目前我國中間階層在快速轉型的經濟政治下有兩點新的現狀。

第一,國內研究者在我國中間階層所占比例上有不同觀點,劃分標準不同也就存在不同的比例數據,但不管界定標準如何,毋庸置疑的是中間階層的規模在不斷擴大,數量增長也越來越迅速。近年來,隨著國家一係列強民富民政策的出台,“藏富於民”成為政府、企業的行動目標,全社會財富開始更多地向個人轉移。經濟形態多樣性也允許、包容著各種不同職業之間流動的存在;高等教育的普遍擴招政策效果凸現,社會勞動大軍中高學曆勞動力資源隊伍膨脹,這些都推動了中間階層的突變式發展。在不遠的將來中間階層必然成為社會的主體階層。“社會中間化”也勢必成為階層分化與整合的終極模式。第二,中間階層內部分化嚴重。在中國中間階層內部有著兩股組成力量:一股是憑借著自己對改革開放敏感的“政策嗅覺”恰時抓住機遇和不怕辛苦的人,這群人中有中小企業主、中小老板、各類承包商等,他們大多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是典型的經驗主義者。在看待教育問題上存在偏見,甚至有些人認為教育是件無所謂的事情。另一股力量是在1979年恢複高考製度後用知識改變命運的一群人,他們接受過高等教育,大多從事管理、醫生、教師等專業性的工作。深信教育就是改變人命運的有力工具。在這兩股人群中不僅存在著年齡差異,而且還有人生觀、價值觀的巨大級差。前者往往在中間階層比重較小,但他們是先富起來的一群人,擁有的社會資源多於第二種人群;後者是中間階層的主要群體,他們依靠知識和技能謀生,但是其自身占有少量社會資源,必然在兩種人群中形成對立、衝突。價值衝突理論認為,“由於所處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利益不同,人們對同一問題會有不同的價值評判標準和不同的立場、態度”。

由於中國中間階層形成、發展時間還很短,自身力量還不是很強大,階層內部的體係格局自我建設還沒能夠具體成型。加上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發掘、吸收還不深刻,中間階層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能夠區別於其他階層的核心價值理念和文化標誌。其結果就導致了中間階層的價值觀混亂,中間階層存在著幾點困惑和矛盾。

二、社會階層時刻在進行著分化和組合,階層分化必然會朝著良性分化和惡性分化的方向發展。

惡性分化就是中間階層向社會上層或社會下層發展的過程,最終將導致原來規模就不大的中間階層縮小、形成社會上層和社會下層占全社會比重大、位於中間的中間階層較小的“啞鈴式”結構模式。“社會中間層規模過小的一個結構性後果就是社會結構的不穩定”,重心多元和重心分散的結果是社會的不穩定。從中間階層自身來講,一方麵他們向往社會上層生活,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適時抓住機遇達到向上性流動,進入社會上層;另一方麵,他們又懼怕自己陷入社會下層人生活的境地。向下性流動幾乎是所有中間階層不願意看到的。馬克思也曾對中間階層的恐懼有這樣的描述:“中產階級……力圖爬上資產階級的地位,但命運中的一點點不順利就把這個階級中的某些人拋到無產階級的隊伍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