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骨關節疾病與損傷自我保健(1 / 3)

第一節 骨關節損傷

1.什麼是骨折

骨折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是經常遇到的問題。骨或骨小梁的連續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壞即為骨折。許多人認為骨頭斷了就是骨折,其實不然。如有的人僅為骨裏麵的骨小梁發生斷裂,表麵看不出骨折;又如小孩的骨骺分離,老年人因骨質疏鬆導致椎體壓扁,都叫骨折。如果懷疑骨折,應前往醫院拍攝X線片確診。骨折應由醫生作出診斷,但當遇到某些突發事件來不及去醫院,則可自己先判斷和做相應處理,然後去醫院診治。

2.如何自我判斷骨折

骨折的特殊臨床表現有:

①畸形:骨折段移位後,受傷部位的形態改變;

②反常活動:在肢體沒有關節的部位,骨折後可有不正常的活動;

③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端互相摩擦時,可聽到骨擦音或感到骨擦感。以上三種特殊臨床表現發現其中之一即可確診骨折,在沒有發現上述特殊臨床表現時,也不能完全排除骨折。可通過對受傷的經過與受傷後的表現來判斷,首先應了解受傷的原因,外力的大小、方向、性質及其作用的部位等,充分估計傷情;其次,骨折後可能出現發熱、休克、昏迷、呼吸困難等,骨折局部腫脹,皮下淤斑,血皰,疼痛,功能障礙等。

3.骨折病人如何現場急救

對於骨折的病人,最重要的是幫助他們盡快抵達醫院。但在將病人送往醫院之前,還有一項工作要做,那就是患肢固定。患肢固定的目的,是防止在將病人送往醫院的過程中,引起更嚴重的骨頭錯位。要知道,骨頭錯位之後,如果不給予好好的保護,那麼在搬運病人的時候,很可能會導致錯位越來越嚴重,引起更多新的問題。那麼該如何固定患肢呢?應該因地製宜地處理。可以先找一找周圍有沒有那種長的木棍、木板、長的雜誌、工具把柄或樹枝等把它綁在骨折的肢體旁邊,然後找一些布帶,把木板或雜誌等與骨折的肢體綁起來。將患肢固定好。如果骨折伴有內外出血應立即加以控製,要死死地壓住出血部位,用橡皮帶或布帶等止血帶止血。經妥善處理後,將病人迅速運送到醫院,運送時力求平穩、舒適、迅速、不傾斜、少震動。有開放性傷口者,應力爭在6~8小時內送到醫院。

4.骨折治療的原則是什麼

(1)

早期正確複位:骨折病人應爭取在傷後1~4小時內,把骨折一次整複成功。複位主要通過手法或手術糾正斷端的各種移位,力爭恢複到原來的解剖位置,即達到解剖學複位,若較難,則至少應達到功能複位。功能複位的要求是對線良好,且無旋轉,成角畸形。

(2)

局部外固定:是使複位的骨骼維持在良好的位置,直至骨折愈合。局部外固定常有小夾板固定法、石膏固定法、持續牽引固定法、手法複位固定法等。

(3)

及時恰當功能鍛煉:及時恰當的功能鍛煉活動,對肢體血運、關節、骨折愈合有積極影響。在骨折複位之後,應在不同時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練功活動,次數由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4)

內外辨證用藥:內服藥早期以活血化淤為主,中期以接骨續筋為主,晚期以補肝腎、養氣血、強筋骨為主。

5.

什麼是功能鍛煉?在骨與關節或軟組織損傷的恢複過程中,除醫生的治療外,患者還應該在醫生的正確指導下,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己的鍛煉、按摩、伸縮肌肉、活動關節來使肢體的活動達到正常,即功能鍛煉。這是治療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方麵。

(1)

功能鍛煉的目的在於恢複軀幹和肢體各部位關節固有功能,增強肌肉力量,防止關節攣縮、韌帶短縮、肌肉僵硬、滑膜粘連等不利於關節活動的各種改變。即使關節已發生腫脹、粘連、僵硬等,也可通過功能鍛煉使已形成的疤痕鬆弛變軟,不再影響關節活動。所以功能鍛煉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早進行。

(2)

功能鍛煉應以主動鍛煉活動為主,要反複進行,耐心細致,循序漸進,活動範圍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次數由少到多,切忌采用暴力被動活動。在鍛煉的程度上,應以不使鍛煉的部位發生腫脹、疼痛為原則。當然也應注意練習動作的準確性,務求實際,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3)

功能鍛煉應以恢複肢體生理功能為中心,上肢以增強手的握力為中心,下肢以增加負重和步行能力為中心。

6.骨折後如何康複

(1)

早期康複。傷後或手術後1~2周之內,肢體局部腫脹,疼痛,骨折也未愈合,容易再發生移位,主要康複措施:抬高患肢,消除腫脹;功能鍛煉:原則上,骨折部上下關節暫不活動,而身體其他各部位關節均應進行功能練習。此期功能練習的主要形式是使患肢肌肉做舒縮活動,如上肢握拳、吊臂、提肩等,下肢大腿肌肉主動收縮、踝關節的背屈、放鬆等練習。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可每日進行多次,每次15~20分鍾。

(2)

中期康複。傷後3~7周內,骨折尚未完全愈合,局部疼痛逐漸消失,此期康複目的是恢複肌力及活動關節。對還未除去外固定者,以練習肌肉力量及活動上下關節為主。對骨折基本愈合除去外固定者,應逐漸增加肌力練習。動作應緩慢,關節活動範圍由小到大,至接近臨床愈合時應增加活動次數,加大運動幅度和力量。

(3)

晚期康複8周以後,骨折臨床愈合後,加強患肢關節的主動活動鍛煉,逐漸練習在生理活動範圍內的各種活動,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輕體力工作,以使各關節迅速恢複正常活動。

“脊柱骨折後如何進行功能鍛煉”

脊柱骨折後功能鍛煉可按病人年齡、傷勢、體質及精神狀態而行,爭取在傷後3~6周內,完全達到功能鍛煉的要求,8周後骨折基本愈合。

(1)

在體力允許下,整複後第2天即鼓勵病人做“五點支撐法”鍛煉。“五點支撐法”就是讓病人仰臥在床上,雙肘雙膝屈曲,以雙肘關節、雙足部及頭後枕部支撐,將肩、背、腰、臀部抬離床麵,成為拱形,然後再放下,反複進行。鍛煉一段時間後,可改為“三點支撐法”,即將兩肘部支撐點去掉,隻靠兩足及後枕部支持鍛煉。

(2)

2~3周後,可做俯臥飛燕法鍛煉,次數可逐漸增多。其方法如下:

①病人俯臥於床上,兩上肢向後伸,抬頭挺胸,使頭、胸及兩上肢離開床麵。

②兩腿伸直向上抬起,離開床麵,也可兩腿交替抬起,然後同時後伸抬高。

③病人頭、頸、胸及雙下肢同時抬起,兩上肢後伸,僅使腹部著床,身體向下呈弓形,如飛燕點水,故又名“飛燕點水”法。

(3)

床上鍛煉3個月後,可下床扶雙拐行走,4個月後棄拐;雙手托腰後伸姿勢行走,又可做彎腰動作。6~8個月後方可自由活動。

“多喝骨頭湯能幫助長骨頭嗎”

骨折後膳食調理是骨折治療的輔助部分,其關鍵在於調配好飲食中的營養成分,保持良好的食欲,以滿足新陳代謝的需要,促進骨折愈合。

蛋白質,主要是膠原蛋白是骨骼生長的物質基礎,傷後應補充蛋白質的供給,一般每公斤體重每天4~6克瘦肉即可,同時應輔以植物蛋白,如豆類食品。與骨折修複有密切關係的營養物質還有鈣、磷、鋅、維生素C和維生素D。每天應從食物中攝取600~800毫克的鈣。豆類製品中鈣含量較高,此外,奶製品、魚蝦、海帶及小白菜、油菜、空心菜、豆苗、蘿卜纓、芹菜中含量亦較高。磷在穀物中含量已足夠滿足人體需要,隻要普通飲食,即可不需要特別補充。維生素C對膠原的合成有重要作用,它在體內無貯藏能力,應及時補充,其主要存在於綠葉蔬菜及水果中,一般膳食即可滿足。維生素D能加強小腸對鈣和磷的吸收,蛋黃及動物內髒中含量較高,飲食中可合理補充。

認為骨頭湯含鈣多,多喝些骨頭湯能幫助長骨頭的概念是錯誤的,因為骨折後骨斷端的鈣鹽在一段時間內會進入到血液中,而且傷後由於長期臥床休息而缺乏身體活動的壓力刺激,骨骼中的鈣也會進入到血液中,然後從尿中排出,如果此時大量補鈣隻會增加尿路結石產生的機會;同時骨折後過量地食用骨頭湯會使病人因油膩而降低食欲,導致營養缺乏,從而延遲骨折愈合。所以骨折後科學飲食,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特別是骨折後,盡量少臥床休息,在醫生指導下盡早活動傷肢,以減少機體排鈣現象,才有利於鈣的吸收,有利於骨折早日愈合。

“傷筋動骨一定要一百天嗎”

民間常說“傷筋動骨一百天”,受外傷骨折後,從受傷到肢體恢複功能大概需要100天的時間。的確,筋骨損傷的修複、愈合,功能的恢複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損傷有輕重,患者的年齡大小、體質強弱、環境等內外條件不同,所以修複愈合的遲緩也有不同。

同樣一種骨折,老年人代謝緩慢,氣血虛弱,愈合就慢;兒童或青壯年生長代謝旺盛,氣血充盈,愈合就快。即使同一個人,不同部位的骨折愈合時間也不一樣,如鎖骨骨折需4~6周,而股骨頸骨折愈合則需16~24周。骨折愈合的堅強程度也不一樣,骨折部位有新生長的骨痂包繞起來,肢體剛能開始負重,醫學上叫臨床愈合,一般需6~8周。骨折愈合得和原來一樣堅固,醫學上稱為骨性愈合,兒童需1~2年的時間,成人則需2~4年時間。肌腱、韌帶斷裂的愈合修複大約需要6周時間,等到完全恢複正常需一年左右,所以籠統地說傷筋動骨一百天是不確切的。

“骨折後長期臥床有哪些注意事項”

(1)

骨突處墊軟墊:骨折後需長期臥床的病人,在骶尾部、足跟、肘尖等骨突處墊軟墊或抹滑石粉,並經常按摩,定期翻身,以防止壓瘡的發生。

(2)

鼓勵咳痰:鼓勵患者練習咳痰,對臥床者定時翻身拍背使痰液及時排出,預防呼吸道感染。

(3)

多飲水:鼓勵患者多飲水多排尿,以衝洗尿道,並時常清洗陰部,以保證尿道口清潔,防止泌尿係感染。

(4)

注意功能鍛煉:鼓勵患者多做患肢股四頭肌練習及活動足趾和踝關節,以利消腫和防止廢用性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

(5)

居室安靜:需長時間臥床修養的患者,要保持臥室安靜、空氣流通、陽光充足、濕溫度適宜,同時室內陳設力求簡單,地麵平整幹燥,以免下床時滑倒。

“如何選擇拐杖”

許多骨關節損傷病人都需要借助拐杖行走,在選擇拐杖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1)

拐杖長度的選擇:拐杖應為可調節式,一般長度可選用身高減去40厘米,過長、過短均會感覺不適;

(2)

把手高度的選擇:把手的高度為手負重,肘關節屈曲30°的高度為宜,這樣體重能由手支撐而不易勞累;

(3)

拐杖腋下橫把應柔軟,避免造成腋下皮膚擦傷或產生勞累感,還應注意避免壓迫腋神經;

(4)

拐杖質地應以鋁合金為好,既結實耐用,又輕便易於攜帶;

(5)

使用拐杖時應與地麵垂直,身體伸直,不可過度彎曲。應以手持重,不能用腋部持重;

(6)

拐杖上下端應加以襯墊,避免過度受壓和滑倒。

“如何正確使用拐杖”

肘拐在國內較少使用,因此我們主要介紹腋拐使用的一些方法。肘拐使用的步行方法與此相同,隻是需要更強臂力控製身體。

調整好拐的高度後,身體正直站立,雙手扶好拐杖,向身體兩側稍稍分開,緊實接觸並支撐於地麵。拐的最高橫梁部分貼於腋下兩側的胸壁肋骨處,防止身體的左右晃動。雙手握緊扶手,用手臂的力量支撐身體重量,完成移動。注意盡量不用腋窩壓在拐上支撐身體重量,以免造成新的損傷,並且影響步態。

必須注意的是,單側下肢傷病使用單拐時,拐應該用在患腿的對側,即健腿的一側。也就是說,右腿的問題拐用在左邊,左腿的問題拐用在右邊,而不是像通常想象中的“哪邊腿壞了把拐拄在哪邊把拐當腿用”。把單拐拄在患側時,為減輕患腿的負重,必須歪斜身體才能使拐更多地支撐體重,非常容易摔倒。同時如果患腿不能負重,就隻能在患側負重支撐跨步時,用拐支撐全部體重跳躍一步,更為危險,極不利於正常步態的恢複。

“踝關節扭傷如何處理”

踝關節扭傷,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崴腳”,是非常常見的情況。現代的康複醫學如何看待踝關節扭傷的問題呢?簡單說來,我們把踝關節損傷分為幾級,輕到中度的踝關節損傷,如果到醫院拍片子說骨頭沒事,那就要靠養了。但是怎麼養裏麵也有學問。首先兩天之內要盡量少走路。為什麼要盡量少走路呢?因為踝關節周圍的韌帶裏麵有一些毛細血管,在韌帶撕裂了以後,往往裏麵有些血管也會破裂。這時候再走路,血容易淤積在下肢,形成淤血,腫脹。如果韌帶或者肌肉撕裂,兩天之內最好別走路,把腿平放,或者抬高,高於心髒,可以躺著把腿架起來,躺兩天,讓受傷的組織有一個愈合的時間,然後局部做冷敷處理;在傷後一周左右,要在無痛的前提下,開始進行康複訓練。如何做康複訓練呢?我們經常用一種踏板來為腳部扭傷的病人做康複訓練。這個踏板上麵是平的,底下是一個弧形的木頭塊,踏板是可以晃動的。在家裏你也可以找到一些類似的裝置來練習。找一個網球或者足球之類的球形物體,你把崴傷的腳放在這個球上,上下左右前後動,動作要輕,不要讓腳和踝關節產生疼痛。逐漸增大活動量,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讓肌肉早日開始工作,同時,這種訓練還能重新激活肌肉保護韌帶的機製。倘若腳部扭傷比較嚴重,達到醫學上定義的三級韌帶撕裂,甚至有些輕度的撕脫骨折,通常需要打石膏固定,這種情況下可以按照前麵所說的“骨折後如何康複”的方法進行功能鍛煉。

“急性腰扭傷如何處理”

急性腰扭傷,民間俗稱“閃腰”,臨床上常稱為腰扭傷。這類腰傷最容易在很偶然的一次搬重物時發生。比如搬一兩百斤重的煤氣罐、水泥包、石塊,或者搬家等,姿勢不對,很容易把腰扭傷。腰傷一般而言,肯定裏麵會有韌帶拉傷、肌肉撕裂。所以腰扭傷了以後,要給身體一個休息的時間。如果你腰扭傷很嚴重,一點都不能動,甚至咳嗽一下都會痛,最好的方法就是躺著,先躺上兩三天,如果家裏有腰圍,就戴上它,它可以增加腰的穩定性。兩三天以後,在腰圍保護下,慢慢下床活動。很小心地動一動,沒什麼太大的壞處。當然,如果你躺了兩三天以後,一下床還是痛得很厲害,動都不能動,那麼可以適當再延長臥床時間,但是一定要有盡快下床活動的意識,要在身體允許的條件下,盡早進行無痛的行走。臥床休息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三天,因為臥床超過三天以後,腰部的穩定肌就開始萎縮,停止工作,將會延遲恢複的時間。

通常急性腰扭傷的病人會感覺非常痛,這個時候怎麼對待疼痛呢?第一,可以吃點止痛藥;第二,找一些冰塊直接敷在最痛的位置,敷上一兩個小時,這一方式尤其適合年輕人急性腰扭傷的處理,往往能夠明顯減輕疼痛。有些人會在一次急性腰扭傷以後,長時間好不了,徹底轉成慢性腰痛。這樣的病人,基本上也是腰部的穩定肌出了問題,他們很可能是在腰扭傷了以後,因為長時間臥床等原因,腰部的穩定肌萎縮了,這種情況需要到醫院做係統的康複訓練。

“如何預防急性腰扭傷”

急性腰扭傷的預防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掌握正確的勞動姿勢:這不但可以保護腰部的生理功能,而且可以省力,是預防急性腰扭傷的重要措施。如扛抬重物時要盡量讓胸、腰部挺直,髖、膝部屈曲,起身應以下肢用力為主,站穩後再邁步;搬、提重物時應取半蹲位,使物體盡量貼近身體。

(2)

注意勞動保護:勞動時注意力一定要集中,禁止打鬧、談笑或幹活逞能。在集體扛抬重物時,應在統一指揮下,齊心協力,步調協調一致。

(3)

注意身體防護:在做扛、抬、搬、提等重體力勞動時,應提倡使用腰圍。腰圍可用帆布或皮革製作,其寬度因人而異,一般以7~12厘米為宜,在工間休息或下班休息時應及時解除,適當做腰部活動以調整腰部肌肉的張力平衡。另外在勞動強度過大或過長時,應注意做好準備活動或勞逸結合,避免引起損傷。

“運動如何預防關節損傷”

(1)

正確的落地技巧對預防膝關節損傷很重要。建議運動中落地時,應以前腳掌先著地,膝關節彎曲,軀幹微微向前傾。盡可能避免膝關節側向或前後的動作。

(2)

選擇平整、適宜運動的場地,不要在太硬或坑坑窪窪的地方運動。

(3)

運動前進行10~15分鍾熱身,活動開全身關節。

(4)

選擇合適的運動鞋和護具。籃球鞋鞋幫較高,鞋底很軟,可有效保護踝骨,利於彈跳。而足球鞋抓地很牢,可有效防止在草地上滑倒摔傷。

(5)

別在缺乏專業訓練和教練指導下隨意嚐試高難動作。

(6)

受傷後及時找醫生診治。

“膝關節X線檢查未見骨折就沒問題嗎”

運動後感到膝關節腫脹、疼痛,甚至伸、屈膝關節困難,但是拍片卻沒有骨折等異常表現,人們常常誤認為沒有大礙。事實上,大部分不適是由膝關節內“零件”半月板、韌帶損傷引起的。這是一種比骨折更加可怕的運動損傷,應及時治療,否則將導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嚴重影響關節壽命。

當下肢負重,處於足部固定、膝部略屈的位置時,膝關節如果突然內旋伸膝或外旋伸膝,即可引起半月板和韌帶損傷。日常生活中,挑、抬重物,騎自行車匆忙下車站立不穩之際,激烈的足球、籃球等健身運動中互相拚搶時,都可能發生急性損傷;長期從事蹲位或半蹲位工作,如汽車修理工,因需要反複蹲下起立,半月板磨損也會嚴重;膝關節疼痛的常見病,如類風濕、痛風、關節遊離體等,也都會導致關節半月板損傷。核磁共振是一種較好的膝關節運動損傷的影像學檢查方法,準確率可達95%,關節鏡檢查確診率為100%。

7.關節損傷治療原則

(1)

關節脫位力爭早期複位。複位不可采用暴力,合並關節骨折的爭取在關節複位的同時使骨折片還納回位,複位後局部固定;手法複位失敗者,關節內有骨折片嵌阻或撕脫,無法回位者以及超過3周以上的陳舊性脫位不能用閉合複位者,可酌情手術切開複位;一般關節脫位,不應輕易行關節融合術。

(2)

韌帶損傷。韌帶部分斷裂或挫傷者可取功能位固定肢體;對韌帶完全斷裂者應行修補術,陳舊性或韌帶缺損者應行闊筋膜移植修補術或肌腱轉移與移植性手術;合並骨折者應同時予以複位及內固定術。

(3)

開放性關節損傷除按開放性骨折的各項治療外須注意以下幾點:

①在進行清創時徹底清除異物遊離骨及軟骨碎片,徹底清洗關節腔。

②清創後如有脫位應及時複位。

③如關節損傷嚴重,估計已不能恢複正常功能者,應在徹底清創的基礎上行關節切除術或關節融合術。

④術後應用有效的足量抗生素控製感染。

⑤關節損傷術後固定於功能位並盡早開始關節功能鍛煉以免關節腔內粘連。

“膝關節損傷處理原則”

(1)

急救一般都在現場進行,目的在於搶救生命,減少痛苦。防止組織再創傷或再汙染,並創造一個安全轉運的條件。一旦發生休克現象除抗休克外,應及時解除引起休克的因素,如止痛劑的應用,製止活動性出血,使用加壓包紮或止血帶的應用。膝關節附近的骨折如合並血管的損傷或重要髒器損傷,要密切注視脈搏、呼吸及血壓。搬動傷員時應禁止粗暴動作,應使用夾板臨時妥善固定。固定材料應機動靈活就地取材,以達到固定的目的。搬運時盡量減少顛動,避免加重休克。膝關節附近的骨折及軟組織損傷,使用托馬架作為轉運的固定器材,亦可因地製宜采用木板。紙板、樹枝、報紙等,作為臨時固定器材,如無物可取時,下肢可與健側綁在一起,即所謂健肢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