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黎錦揚自傳《躍登百老彙》(1 / 1)

來稿摘登

作者:文羿

“一個作家腳踩文學和娛樂兩條船,就好比一個雜技演員腳蹬兩匹馳往不同方向的馬。”在為《作者文摘》撰文寫下這句話時,黎錦揚大概怎麼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這兩匹馬竟然會並駕齊驅、載他一舉躍上百老彙的舞台。在洛杉磯一三OO電台主持《黃昏探戈》節目的烏蘭女士說:“有誰會有如此幸運,一部小說可以吃一輩子。”這個幸運者,說的就是黎錦揚,那部帶他躍登百老彙並讓他吃了一輩子的小說是《花鼓歌》。

黎錦揚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大,1943年赴美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戲劇係,後轉入耶魯大學學習寫作。1957年,他第一部長篇英文小說《花鼓歌》發表,當年榮登美國暢銷書排行榜,後被改編成歌劇搬上百老彙舞台,並拍成電影;2001年該作品又被改編成舞台劇,再度在百老彙上演。

黎錦揚的一生的確非常幸運。他曾因一短篇小說在《作者文摘》參賽獲一等獎,取得了在美國的長期居住權。之前。他正因簽證到期遭遇美國移民局的驅逐;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花鼓歌》,因一位八十歲的老人臨終前在書稿上留下的“可讀”兩字,獲得了最後的出版機緣,之前,該書屢遭出版商拒絕。

近百歲的黎錦揚於2003年出版了自傳《躍登百老彙》。錦揚是湖南“湘潭黎氏”的第八個子,這一詩書世家因八兄弟都在教育、音樂等方麵聲名顯赫。老大黎錦熙是五四運動前後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中國第一個提倡白話文、推廣普通話並為之奮鬥了七十年的學者,他與錢玄同合作發明了拚音;老二黎錦暉也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人物,他是第一個以白話文寫詞的作曲家,他創辦了中國當時唯一的現代歌舞團“明月樂團”;老五黎錦炯是著名的橋粱專家,我國北方第一座鐵路大橋——灤河大橋的設計者。成績斐然的八兄弟,被後人譽為“黎氏八駿”。

錦揚作為家中老幺,備受溺愛,他生性愛自由。學習既不用功,也從不為未來規劃。但家庭潛移默化的熏陶讓他受益良多,且每到人生的關鍵時刻,總得貴人相助。從小學到大學,從國內到國外,他入讀的幾乎每一所學校都是大哥黎錦熙給安排的,且幾乎每一所都是最好的,在青島大學就讀時適“盧溝橋事變”,大哥將他轉到由北大、清華和南開合辦的臨時大學,後在戰火還沒蔓延到的雲南就讀。畢業那天,看到一則芒市土司招聘中英文秘書的啟事,前去報名應聘,被錄用後在中緬交界的雲南邊陲,度過了一生最快樂的時光。當日本的地毯式轟炸在芒市硝煙四起時,中國已無寧地更無寧日,大哥又毅然將他送到美國就讀。在大哥的護佑下,他過著安逸清閑而單純的生活。一生未受戰亂之苦。羅靜予亦是黎錦揚的貴人,他赴美學習電影技術見到錦揚時說,尤金·奧涅爾的作品都被改編成了很好的電影,他的老師是沃特·皮理查-伊頓,他建議錦揚去跟伊頓學習寫作。畢業後一起合作創辦電影廠。錦揚對此建議頗感興趣。又在大哥的幫助下順利轉到耶魯大學。對黎錦揚一生影響最大的是經紀人安·埃爾莫女士。在耶魯期間,錦揚已有幾篇戲劇在學報發表,其中兩篇成了耶魯的“重頭戲”,演出時埃爾莫曾去觀摩,之後打電話邀錦揚到紐約麵談。錦揚以為自己的戲劇得到她的青睞,事情卻出乎意料,她說她隻在他的作品中發現了火花,若他不改變方向,那點火花很難燃燒起大火,她建議他寫小說。當時,錦揚的英文水平連短篇都寫不了,但他接受了埃爾莫的建議開始小說創作。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花鼓歌》,是經由埃爾莫多方聯係始獲得發表的。而在該書的版權處分上,她也起了很關鍵的作用,因她一句話,錦揚留住了小說的所有版權,並擁有了“一本書可以吃一輩子”的幸運。而今,他已是著名的美國華人作家,波士頓大學甚至在該校的穆歌紀念圖書館成立了他的個人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