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數字出版對傳統出版的挑戰(2 / 3)

二、我國數字出版發展情形

伴隨著經濟的高度發展,信息技術的提高和應用普及,尤其是年輕一代讀者的成長,我國國民閱讀習慣和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從2010年4月公布的“第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的結果來看,人們的閱讀習慣正從“紙質閱讀”向“電子閱讀”轉變,電子閱讀以“普及性、經濟性、移動性、便捷性、互動性、音畫性”的特征,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閱讀時代。據2010年統計,我國網民數量已達四點二億人,每天上網時間總和超過十億個小時,巨大的網民人數和巨大的上網時間孕育著巨大的市場前景。因此,我國的數字出版產業在短短幾年內突飛猛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呈現出產值屢創新高、手機出版異軍突起、電子閱讀器風生水起、數字出版盈利模式不斷創新等發展態勢。

2010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表明,2009年我國數字出版總產值達到七百九十九點四億元,比2008年增長百分之五十點六,數字出版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總體經濟規模首次超過傳統出版物。在數字出版內部,手機出版的營業收入已超過傳統的網絡遊戲,占數字出版全部營業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四點二,位居首位。新聞出版產業的總體格局在技術進步的帶動下已發生改變,初步形成了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數字出版產業集聚區。

2010年5月,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建立全國第一個數字出版基地——上海張江國家數字出版基地。2008年,上海市數字出版產業實現銷售收入一百二十三億元,遠遠超過傳統出版,約占全國的五分之一。2009年增長百分之五十達到一百八十五億元,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左右,而這其中張江基地貢獻了九十億元的產值。張江模式迄今已結出了累累碩果,在提高區域經濟發展質量、促進出版結構轉型上凸顯成效,更為全國各地數字出版基地的未來摸索出一條道路,成為全國數字出版的領跑者。2010年8月,新聞出版總署又批準虹口園區為上海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延伸園區。

鑒於人們普遍認為,數字時代“內容為王”,誰掌握了數字資源,誰就掌握了發展的主動權。2009年中國出版集團的“中國數字出版網”工程被列入第一批國家信息化試點。人民出版社爭取到三點四億元的國家財政撥款打造公益性的“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資源數據庫”傳播平台。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與全球第二大電信設備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合作,雙方將通過組建合資公司的形式,攜手打造一個麵向全球用戶的專業數字出版與運營平台。同時,該公司還與中廣傳播集團公司就三網融合創新教學平台及電子書包應用係統業務合作之項目——睛彩中南空中教學項目開展戰略合作,將會建立一個融CMMB無線數字廣播網和互聯網、通信網為一體的教學平台。安徽出版集團將開通“時代”網上教育平台,推出全國第一份教育類手機彩信報。陝西出版集團與國家圖書館合作,建立國內最權威、最完整的音視頻資源數據庫。中國出版集團、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江蘇鳳凰出版集團等出版商推出旗下自主品牌的電子書,重慶出版集團與漢王科技合作推出“讀點經典”閱讀器,《讀者》雜誌推出電紙書。著名的民營出版企業萬榕書業則宣布全麵進入電子書領域,將它所擁有的全部圖書同時在紙質、手機、互聯網和電子閱讀器上出版,成為國內第一家全媒體出版商,並宣稱已在數字出版領域開始盈利,估計在二三年內,數字出版利潤占它整個出版利潤的百分之三十。

漢王科技的“漢王”、盛大文學的“錦書”等電子閱讀器和北大方正的阿帕比公司及“番薯網”、中文在線網等技術提供商,特別是百度、新浪、搜狐等網站利用強大的數字平台紛紛涉足數字出版,與傳統的新聞出版業合作,已分別擁有幾萬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電子書出版資源和數以百計的報刊數字出版資源。2010年底,方正電子推出的天津日報電子新聞閱讀器已成功登陸。正式麵向公眾提供移動新聞閱讀服務,這是移動閱讀器在報業市場的第一個成功案例。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花巨資打造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通過互聯網發布新聞。